问题 问答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M和m的物块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定滑轮连接,M放在倾角为37°的光滑斜面上,斜面固定在地上,穿过直杆的物块m可沿杆无摩擦地滑动.已知M=5kg,m=1.8kg,杆与斜面间的距离L=4m,sin37°=0.6,cos37°=0.8.试求:

(1)若当m在B位置时恰好能使两物块静止,求此时绳与杆的夹角α和杆对m的支持力的大小;

(2)若将m从A点无初速度释放(此时OA段绳子水平),

(a)试描述此后m的运动情况;

(b)若m运动到C点时速度恰好为零,求A、C两点之间的距离hAC

答案

(1)当m、M处于静止状态时,设绳子的拉力为T,则有:

对M:T=Mgsin37°

对m:竖直方向:Tcosα=mg

     水平方向:Tsinα=FN

由以上三式可以得到α=53°.FN=24N

(2)a:m从A点无初速释放之后,先竖直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后,再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再竖直向上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后,再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此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b:当m到达C点时,M上升的高度为:h′=(

hAC2+L2
-L)sin37°

若m到达C点速度恰好为零,对m和M组成的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得:

mghAC=Mg(

hAC2+L2
-L)sin37°

解得:hAC=7.5m

答:

(1)当m在B位置时恰好能使两物块静止,此时绳与杆的夹角为53°,杆对m的支持力的大小为24N;

(2)(a)将m从A点无初速度释放(此时OA段绳子水平),m从A点无初速释放之后,先竖直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后,再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再竖直向上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后,再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此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b)A、C两点之间的距离7.5m.

综合题

(14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

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材料四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2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 “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