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阡陌交通 交通: (2)便要还家 要: (3)便扶向路 向: (4)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小题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虚构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4:、文中的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3分) |
答案
小题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先前的 (4)探访
小题1:(1)(村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2)自己说先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了,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小题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丰衣足食,和平宁静,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从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小题1: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