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一装水的圆柱形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茶几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杯子受到的支持力与茶几受到的压力平衡

B.杯子受到的支持力与杯子和水的总重力平衡

C.杯底受到水的压力大于水的重力

D.杯底受到水的压力小于水的重力

答案

(1)水与杯子受茶几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作用与水与杯子所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作用而平衡,由平衡条件得F=G,故B正确;

而杯子受到的支持力F与杯子对茶几的压力F′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是平衡力,故A错误;

(2)水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与杯底对水的支持力F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得G=F,所以C、D错误.

故选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霸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之罪/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辞:拒绝

2.下列句子中,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