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地震,地震摧毁了首都太子港大量房屋、造成300万人流离失所,十几万人丧生。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属于地震频发区。此次地震震源仅位于地下10千米左右,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南约16千米处,这儿人口密集,房屋质量不佳,一旦发生强震,很难避免灾难。

材料二 中国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异:

区域成因类型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冰川泥石流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降水泥石流较频繁,与人类活动密切
黄土高原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频繁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华北和东北地区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频率低,但规模大且凶猛
(1)结合材料一分析海地地震灾情严重的地理原因。(3分)

(2)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4分)

(3)为了防治川滇山地频发的泥石流,列举人类正确的工程性防御措施。(3分)

答案

(1)震级高;震源浅;大城市(首都太子港)离震中近;地面建筑物质量差等(每点1分,最多3分)。

(2)地表崎岖(或坡度较大);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土体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或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严重)(每点1分,最多4分)。

(3)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或保护好天然植被,多营造人工植被;或植树种草;或退耕还林换草);建坡面排水工程;建阻挡坝(隔栅坝)等。(每点1分,共3分)

题目分析:

(1)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和抗震能力是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2)土质疏松加上多暴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础因素,人口迅速增长引起的植被破坏和其他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如大规模开矿等)是主要因素。

(3)保护和营造森林以涵养水源,减轻暴雨危害;修建排水工程,减轻暴雨对坡面的充刷;修筑堤坝拦水蓄沙,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