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缘溪行 (2)渔人甚异之 (3) 沙鸥翔集 (4) 把酒临风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小题3:理解填空。(4分)
甲文描写了两地的优美的景色,即 和 之景;乙文写了两时之景,即 和 之景。
小题4:两文的作者都写到了“乐”, 请结合全文,说说它们的用意各是什么。”(3分)
小题1:(1)沿着(2)对……感到诧异(3)群鸟停在树上(4)持,执(各占1分)
小题1:(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
(2)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白璧。(2分)
小题1:桃花林,桃源内;白天,夜晚。(每空1分)
小题1:甲文作者通过虚构和想像,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图景,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乙文通过描绘迁客骚人登楼时的喜悦之情,反映了他们只关注个人的荣辱得失狭隘心胸,也与下文古仁人的忧乐观形成对比。(3分)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先理解选文内容,再根据要求回答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选文内容,再结合全文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