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

(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设置)州已(通“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bǐ使)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增益)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2分)

(1)潭中鱼百许头 (       )     (2)不可状   (       )

(3)神寒骨      (       )     (4)其境过清  (       )

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只选对一项不得分)(    )(   )

A.乃记而去

B.则宜逸民退士所游处

C.可为都邑胜境

D.徘徊溪上,为怅然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题4:【甲】文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2分)

①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②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             ”是动。

小题5:【甲】【乙】两文划线句子都是写水,试比较两者写法的不同:(2分)

小题6:【甲】文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

小题1:(2分)(1) 可:大约 (2)名:说出 (3) 凄:使……凄凉 (4)以:因为。

小题1:(2分)A D

小题1:(2分)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小题1:(2分)②“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题1:(2分)不设标准答案。意思对即可。参考:【甲】文写水先正面写水的清澈;再通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侧面来表现潭水的清澈。【乙】文是运用对仗手法直接来表现水流的湍急。

小题1:(2分)这样写并不矛盾。文中两次写乐,一次是听到水声心生爱意而“乐”,一次是看到游泳鱼似在和游人逗乐而乐。但这种乐是转瞬即逝的被贬的柳宗元内心是寂寞悲凉的,再美的山水风光也难以排遣他内心的凄怆,所以寂寥无人的小石潭只会让他觉得不可久居。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论语》《孟子》阅读。(  29 分)

2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7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①而餲②,鱼馁③而肉败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⑤,不食。不时⑥,不食。割不正⑦,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⑧。

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节选自《论语●乡党》)

【注释】①饐(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陈旧,霉烂变质。②餲(ài):变味了。

③馁(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④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⑤饪:烹调制作饭菜。

⑥时:应时,时鲜。⑦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⑧气:同“饩”,即粮食。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                                                                         

②      沽酒市脯,不食。

译文:                                                                         

⑵“美食家”孔子提出了“八不食”的饮食卫生标准,但其中“割不正”与饮食卫生无关,孔子

为什么也将它列入“八不食”?(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