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3)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丁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答案

(1)泡沫的凹陷程度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3)不变  没有控制压力相同

题目分析:(1)实验中,泡沫的凹陷程度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用泡沫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可知,受力面积相同,压力越大,泡沫凹陷程度越大,故可得结论: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

(3)如图丁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不变,但研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该保持压力不变.小明实验时没有保持压力不变,实验过程中压力和受力面积同时变化,无法研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涉及到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这两种方法是初中物理用到的最多的探究方法,大部分探究实验都用到这两种方法,需要重点掌握.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78岁,因右下肢疼痛2天收住普外科。5年前因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行左下肢截肢术。既往慢性支气管炎30年,高血压病15年,糖尿病20年,冠心病10年,陈旧性心肌梗死史5年。入院诊断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入院后行右下肢截肢术。术后第二天起出现气急、胸闷,并进行性加重,伴大汗,端坐呼吸,阵阵咳嗽,咳泡沫样痰,无发热。体检:半卧位,T37℃,HR172次/分,BP170/100mmHg,面罩吸氧,氧流量10L/min,RR35次/分,指脉搏氧饱和度93%,大汗淋漓,听诊双肺布满哮鸣音和湿啰音。

提示:WBC10.0×109/L、PLT137×109/L、Hb90g/L、血钾3.7mmol/L、钠136mmol/L、氯105mmol/L、钙2.0mmol/L、血糖7.94mmol/L(143mg/dl)、血肌酐62μmol/L(0.7mg/dl)、血尿素氮2.5mmol/L(7mg/dl),PaO260mmHg,PaCO250mmHg,BE-4.5mmol/L,CK380U/L、CK-MB13U/L,肌钙蛋白Ⅰ阴性。胸片示:心影向左下扩大,肺门影增大,双肺弥漫渗出伴中等量胸腔积液。心脏B超:左室扩大,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心尖运动明显减弱,左室收缩功能减退,射血分数35%。心电图:快室率房颤,V1~V3导联QRS波群呈QS型,V3导联呈qR型。提问:针对目前病情变化应做什么诊断?()

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B.急性呼吸衰竭

C.急性心力衰竭

D.双侧胸腔积液

E.急性心肌梗死

F.急性肺栓塞

G.重症肺炎

H.心源性休克

I.肺水种

J.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