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全世界尚未开采的煤层有几万亿吨。目前看来,要利用藏在煤层中的大部分煤,似乎还很遥远。但是,地下煤气化技术有可能会改变这一现状。

该技术是在无法用常规方法开采,更无法在深层煤缝中点火的情况下通过钻孔向里面泵入空气或氧气和水蒸气,使煤层燃烧几年。燃烧所产生的高温和压力使煤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可燃烧气体(主要是甲烷和氢气)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可以在地层表面收集起来放进天然气涡轮机燃烧发电。

煤的气化技术早已出现,现在开采的方法是把煤放在高压容器里加热,使它变成像天然气那样的气体。如果在地下进行这种气化,工程师们认为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这一技术可以把煤的成本低的特性和天然气利用率高的特性结合在一起。

研究人员还认为该技术不污染环境,燃烧产生的灰和煤渣留在了地下。而且由于混合体都得经过一根管子出来,所以像二氧化碳这样不需要的成分可以用很低的代价分离出来,并且也许还可以注回到地下燃烧后留下的洞穴中。

当然,这一方法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地下的情况和在煤缝上钻的许多洞,地火就可能会窜出来,或者冒出地面的混合气体的数量和质量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该技术最直接的危险是,它可能会污染地下水资源。目前进行的试验性燃烧已经产生致癌物——苯和酚,在洛基山的一个试验场需要花500万美元清除这些致癌物质。即使这些有毒化学物质不扩散,它们也会毒化煤缝里面的水。

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全世界已知的“能回收”的煤的储藏量虽大约是1万亿吨。但是,地下煤气化很可能把“可回收”的煤的储藏量增加到大约6万亿吨。把它们全部燃烧完全会使从化石燃料中排人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总量增加到目前的20倍,对气候的影响竟比科学家预计的最糟糕的情况还要糟糕。

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A.地下煤气化技术可能会增加环境的污染程度

B.地下煤气化技术可以使煤炭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C.目前科学家对地球环境污染程度的预计过于乐观

D.目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源于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

答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意在说明地下煤完全气化时,在增加“可回收”煤储藏量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加重环境污染。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单项选择题

  考古学是二十世纪才从西方传来的知识, 中国古代史却是本土的旧学问。世界任何民族的古代史都掺杂许多神话传说,科学的历史知识和观念惟有等待考古学的洗礼才能建立。这工作在西方人研究古代近东、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历史已有先例,在中国,随着治学方法的引进,考古学概念的提升,可信度较高、内容比较充实的中国古代史也逐渐形成,不过,有些关键性,的问题亟待突破,目前距离理想的古代史研究还颇遥远。

  本世纪初,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一次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古史辨运动”。传统以儒家经典为主导而建构的古史观一再遭到质疑,摧毁殆尽。一方面, 中国古代史研究被《古史辨》从经学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恢复史学的本色;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古代世界也被顾颉刚著名的“层累造成说”真空化。(古代长达数千百年,中国人在漫长时间内所建立的社会,形成的国家,创作的文化,都落入朦胧的虚无之中。)历史学家可以用四个字评论此一运动,那就是“破而不立”。

  “疑古运动”能不能立是由客观条件限制的,文献一经怀疑,历史重建遂失去凭借;何况那时中国考古园地一片荒芜,还不能提供具体资料。填补真空。不过从方法上论,李玄伯先生就指出“解决古史的惟一方法就是考古学”, 陆懋德鉴于西洋上古史之研究,也呼吁历史学者借用考古学家的证据。他们都相信古史研究的基础在于科学的考古资料,而非强言博辩。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所长傅斯年宣示“ 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脚找材料 ”。同年,史语所开始发掘殷墟,寻找新的、可靠的古史新材料。历史研究于是走出故纸堆,不但摆脱经学的纠缠,而且超越文献批判,实证地重建古代世界的面貌。

文中括号中提到“中国人在漫长时间所建立的社会,形成的国家,创作的文化,都落入朦胧的虚无之中”的原因是()

A.中国历史学家“破而不立”

B.中国历史学家往往从经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史

C.传统以儒家经典为主导而建构的古代史观一再遭到质疑

D.中国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时充满了虚无主义思想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