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轮辐盖轸,皆 有 职 乎 车 而 轼 独 若 无 所 为 者 虽 然 去 轼 则 吾 未 见 其 为 完 车 也 轼 乎 吾 惧 汝 之 不 外 饰 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北宋·苏洵《名二子说》)

小题2: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      ;苏辙,字      。(2分)

小题3: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轼”、“辙”,分别有什么用意?(2分)

答案

小题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评分建议】6分。画对1处得1分。画斜线超过6处者,先计算答对的处数,再减去多画的处数,然后计分,直到减至0分。

小题2:子瞻   子由(每空1分)

小题3:取名“轼”,希望他从车轼中懂得“外饰”,不要过于张扬、外露;取名“辙”,希望他像车辙一样“善处乎祸福之间”,平安、远祸。(每点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题时应注意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之”“也”“矣”“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另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往往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要引起注意。做题时还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熟练记忆文学家的字、号、朝代、作品等。

考点:识记文化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3: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归纳要点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义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词义、句意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行归纳和概括。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整体感悟全文,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与《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

⑴一一百里                许:(   )

⑵一猿则百叫无              绝:(   )

 二遂许先帝以驱驰许:二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绝:(   )

 三杂然相许许:三天下独         绝:(   )

3.下列加粗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A、风烟净,天山共色

B、水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