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完成19—21题。
一种坚持:灾难接踵而至,他决不放弃诺言
——谢延信替亡妻照顾多难的家32年
1973年4月16日,21岁的滑县青年谢延信与同乡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1974年7月份,谢兰娥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人世。
妻子不在了,谢延信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岳母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连生活都难以自理。
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谢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我伺候,百年以后我送终!”
“快起来!快起来!孩子,你的心意我们领了,有这份心我们就知足了。我们不敢有这种想法,也不该耽误你的前程。孩子,你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岳父母一边一个去搀女婿谢延信。
“爸!妈!我决定了!”谢延信又磕了一个头坚定地说。
给妻子办完丧事,岳父一个人去了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顿下来。那时是挣工分吃饭,他每天忙完外头忙里头,岳父有时也捎点钱来,一家人虽然困苦,但生活还算温馨平静。
然而,这种温馨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79年春天,岳父在煤矿宿舍深度中风,被工友送到医院抢救。在与死神顽强搏斗了7天7夜后,老人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却永远地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成了瘫痪病人。
现在,家里一病、一瘫、一傻、一幼,没有一个不需要照料的。面对苦难,谢延信没有怨言,他用肩膀扛起残破的家。
为了方便给岳父治病,在岳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在职工临时招待所找到两间9平方米的小房,开始了异地的艰难生活。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延信就一边伺候岳父,一边抽空到附近的砖窑场打零工。
老人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给岳父抠;岳父患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怕岳父躺久了得褥疮,他定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老人卧床18年,从未生过褥疮。为从嘴里省点钱给两位老人看病,谢延信他春天到地里挖面条菜,夏天挖马齿苋,秋天到地里拾红薯叶、红薯梗,冬天拾别人扔掉的白菜帮,自己腌制的十余种四季小菜成了他一日三餐的菜。
1996年8月,69岁的岳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8月28日下午,已昏迷两天两夜的老人突然睁开眼睛盯着谢延信,嘴张了张却发不出声音。谢延信知道岳父还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他把岳父的头放到自己怀里,对老人说:“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娘百年后,让弟弟跟着我,决不让弟弟受一点委屈!”听罢他的话,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
2003年,谢延信自己也因脑出血住院,后来虽然抢救过来,但落下了行动迟缓的后遗症。生活的不幸折磨了延信32年,经济的拮据伴随了他32年,然而谢延信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
谢延庆以超常的爱心,在漫长的32年中,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人间真情。
(摘自《大河报》 有改动)
19.这篇人物通讯以谢延信为报道对象,记叙了他的哪些主要事迹?(4分)
20.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最令你感动的是谢延信的哪些精神品质?为什么?(5分)
21.写人有了细节,才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本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目的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