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1分)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新中国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4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
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
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
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时间和代表事件应该分别是什么?简析其主要依据。(9分)
(1)以帝王将相和忠良贤哲为主要内容,属于“皇朝——精英历史史观”。(言之成理,酌情赋分)(1分)
(2)史观:唯物史观(或革命史观)。(1分)
原因: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需要;受苏联的影响。(3分)
(3)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1分)
时间和事件:15世纪前后的新航路开辟;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3分)
依据: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5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依据材料中文字“商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等信息来归纳历史教育的特点,观围绕皇室角度作答即可。第(2)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等信息归结答案;第二小问原因从结合所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际环境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等信息来概括史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角度思考作答;第三小问依据围绕世界市场出现以及最终形成的角度分析归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