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为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某探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将一表面有铁锈(Fe2O3)的铁钉浸泡在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取适量浸泡后的溶液滴入少量KSCN溶液,未见溶液呈血红色。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认为:“将一表面有铁锈(Fe2O3)的铁钉浸泡在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体系中不仅铁锈、铁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同时还发生另一个反应。

①铁锈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还发生另一个反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下列仪器和试剂,若要通过实验验证甲同学的分析是否正确,你将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请将你设计的方案填入下列表格中。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试剂:氯水、稀硫酸、铁粉、硫氰酸钾溶液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适量铁钉与稀硫酸浸泡后的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的观点____________

(填“正确”或“错误”)。

 

答案

(1)①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2分)

②Fe + 2Fe3+ = 3Fe2+(2分)

(2)依次滴入适量的氯水和几滴KSCN溶液,振荡(3分)   

溶液呈血红色(或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2分)   正确(或错误)(1分)

题目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它会与稀硫酸反应,方程式为:Fe2O3+3 H2SO4=Fe2(SO43+3H2O,生成的Fe3显黄色,当铁锈反应完后,铁继续与硫酸反应,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Fe + 2Fe3+ = 3Fe2+,所以会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因此给生锈金属除锈时不能将生锈的金属放置在酸中太长时间;答案:(1)①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2分)②Fe + 2Fe3+ = 3Fe2+(2分)

⑵取适量铁钉与稀硫酸浸泡后的溶液于试管中,依次滴入适量的氯水和几滴KSCN溶液,振荡,溶液呈血红色(或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乙同学的观点正确(或错误)。答案:依次滴入适量的氯水和几滴KSCN溶液,振荡(3分) 溶液呈血红色(或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2分)   正确(或错误)(1分)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变星,它有规律地发出射电脉冲讯号,所以取名为脉冲星。脉冲周期很短,最长为4.3秒,最短的只有0.0016秒,而且十分稳定准确,间隔的误差仪为0.00000001秒。
什么样的天体能如此快速而稳定地发射脉冲讯号一个天体发生周期性变化,其可能的机制不外乎三种:轨道运动、脉动和自转。显然,前二者是没有可能的,不可能设想恒星相互绕转的周期会短到0.033秒。同理,脉动周期也不会短到不及几百分之一秒,且脉动不具有那样严格的准确性,所以,脉冲星不是脉动变星。剩下的惟一可能是恒星自转。可是,如此“疯狂般”的自转,不要说普通恒星承受不了,连白矮星那样致密的天体也会分崩离析。于是,学者们认定,它只能是人们早已预言的中子星。
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恒星。这是由于恒星演化到晚期,能量耗竭。若经引力塌缩,其剩余质量大于某一极值时,电子运动都不能抗衡原子核吸引力,就继续塌缩,经逆β衰变形成大量自由中子,只是恒星密度很大,体积很小,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的直径只有几十公里,而它的质量却可以超过太阳。白矮星的密度已使人惊叹不已,但中子星的密度比它还要高出1亿倍以上。每立方厘米的这种物质,可达几亿吨到10亿吨。这样越高密度的天体,有足够强大的自引力,不致因高速自转而瓦解。
中子星是如何发射脉冲的呢学者们认为,在这样的天体上可能形成一种条件,使它的射电波主要是从其表面的局部地区发射出来,而其他部分的辐射很弱。这样,中子星会像一个旋转着的喷头一样发出射电波,每转一周便朝观测者方向射出一束电波。这样间歇性的“闪烁”被称为“灯塔效应”。
“脉冲星”名称是指天体辐射的表现形式;“中子星”则表明这种恒星的物理性质。它已被观测所证实。
(摘自陈自悟《地球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导致脉冲星“灯塔效应”的因素有:
①表面各部分辐射能量强度不同
②局部表面周期性地发射电波
③表面各点辐射能量极不稳定
④自身的旋转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