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窗外的银杏树(丁吉槐)
①我站在窗前,朝外凝望着。
②已近中秋时节,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高大葳蕤。阳光和煦,微风徐徐。满树微黄的银杏叶子在杲杲的阳光下跳跃着,摆动着,更加绚丽夺目。
③银杏树的叶子舒爽而别致。不长不短一根叶柄,连着一个打开着的折扇扇面,微黄“扇面”上的脉络清晰,还染有一些褐色的斑点,那斑点似山似水似人似物,朦朦胧胧,充满诗意。如握在手里,似乎就是一把浓缩了的江南才子精心画制的山水画折扇。
④银杏树正年轻呢。树干仅有拳头那么粗细,直直向上伸长,树尖早已经越过西房的屋顶。侧枝十分茂盛,整个树冠便长成一颗桃子的形状。这微黄色的“桃子”和它那拳头粗细的树干便装在我打开窗子的窗框里。
⑤我站在窗前凝望着,欣赏着。
⑥朦胧缥缈中,我仿佛看见,一个小男生端坐在乡村学校教室的窗前,他不去看教室里的黑板,却侧头朝窗外凝望。
⑦窗外教室跟前矗立着一棵银杏树,那是一棵谁也说不清楚年龄的古老却生机勃勃的银杏树。银杏树粗大的树干不知何年何月被斫去一大块,薄薄的层层年轮裸露在外边。树冠上的主干也被斫去。只留一个侧枝歪歪地伸向院子里。整棵树远远看去,活像一只大大的拐杖。那侧枝也已经长得十分粗大,枝叶繁茂,蓬蓬勃勃,上挂一枚按时敲响的铜钟。铜钟鸣响时,银杏树的叶子便“沙沙沙”作响,小学生们便“刷刷刷”地跑进教室去上课。
⑧银杏树的叶子不时跌落下来,轻轻地飘落在小男生打开的课本上,他慢慢将课本合上.那叶子,便成了他一枚精美的书签。
⑨有人喊他的名字。是老师。老师的提问,他回答不出,却反问老师,秋天还没到,为什么银杏树的叶子会跌落下来?他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老师朝黑板上写字,老师的衣袖太短了,露出一截胳膊。他觉得那截干瘦的胳膊酷似一截银杏树干瘦的枝干。他生了病,老师到家里看他,他近距离地看到老师的枯瘦的脸,枯瘦的脖子,枯瘦的双手。他恍惚觉得老师就是那棵古老的银杏树。
⑩其实,老师岁数并不大,正年轻。她和她丈夫原来都是大都市名牌大学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俩人双双回到这小县城来。小男生见过她的丈夫.在她家里。瘦瘦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年纪轻轻却有点驼背。他从他那里知道了银杏,知道了银杏树,知道了银杏树的叶子;他从他那里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知道了吐鲁番盆地;知道了太阳黑子;知道了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他坐着的时候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他站起来,高高的,驼着背,便觉得他也像学校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然而,这两棵平凡的“银杏树”却深深烙印在他小小的心灵里。
11我依然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
12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在阳光里像撒上一层金黄,如披上了一条条金黄的丝带。我真想,真想回到童年,去做个小男生.搬条板凳坐在那金色的银杏树下,聆听老师和老师的丈夫讲山南海北的故事;我真想回到青年,靠在那树上,去吟诵艾青的诗篇。然而,我知道,逝去的不可能再来。然而,我也知道,那夹在小男生课本里的那枚精美的书签,早已把时间留住。那银杏叶子浓浓的浆汁,肯定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失。但那叶片的脉络,肯定依旧是格外清晰;叶片上那似山水又似人物的褐色画面,肯定依旧是格外栩栩如生;那蕴藏在叶片里的故事,肯定依旧是格外生动感人。
13银杏树的叶子依然不时跌落下来,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飘落在我的书上,我慢慢地将书打开,轻轻地将叶片放进书里,那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8月29日)
小题1:阅读全文,在表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3分)
银杏树的描写
场景
树龄
树干
叶子
现实中的窗外
正年轻
 
舒爽而别致
记忆中的窗外
 
粗大却被斫去一大块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银杏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分)
现实中的银杏树:_______________
记忆中的银杏树: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⑩段中“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读了文章后,你能替小男孩解开这个困惑吗?谈谈你的理解。 (2分)
小题4:请从修辞角度,对第13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分)
小题5:作者说:“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是你人生中的书签呢?请用几句话描绘出来,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3分)
答案

小题1:现实中的窗外:拳头那么粗细,直直向上生长。现实中的窗外:古老。 枝叶繁茂,蓬蓬勃勃。

小题1:示例:“我”一般的年轻一代,在老师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老师一代,古老却生机勃勃,呵护年轻一代茁壮成长。

小题1:示例:因为老师的丈夫也像老师一样虽然岁数并不大,但历经沧桑,“瘦瘦高高的”“有点驼背”,像学校里古老的银杏树;他有着渊博的知识,用他的“渊博”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

小题1:示例:采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银杏叶片比喻成“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对“我”人生成长的重要影响,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小题1:示例: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扭动着它婀娜的身姿快乐地向前奔去,引领我一路向前,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枚书签。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逐一梳理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的能力。根据文章中对“我”这一代、“老师”这一代的描写来理解“银杏树”的象征意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对“老师”的描写来谈自己的理解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先分析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分析运用改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选择对自己成长过程中影响较大的事情并按照题目的要求来描绘即可。

问答题

1.2010年3月29日至30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 * * 李克强在会上说,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是中央新时期新疆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两个大局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体现,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他要求,2010年要深入调查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加强人员培训,抓紧做好前期准备,2011年起全面实施对口援疆工作。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在重点任务上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十年努力,确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上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不久的新疆百废待兴,开发建设这片亘古荒原急需大量人力,一百多万青壮年告别家乡,从湖南、四川、上海、河南、安徽、河北等十几个省市来到新疆,在戈壁荒原上开辟出片片绿洲,建设起一座又一座新城。1996年中央再次作出开展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此后13年,来自14个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的3700多名援疆干部奔赴新疆工作,内地累计向新疆无偿援助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近43亿元,新疆与内地实施合作项目1200多个,到位资金250多亿元。新一轮对口援疆,由19个省市分别结对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河北省是19个援疆省市之一,对口支援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东南部,面积48万平方公里,因此被称为“华夏第一州”。河北对口支援巴州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13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先后选派五批共201名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巴州工作,实施了众多项目的援建或合作,有力促进了巴州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央援疆会议后不久,河北省连续向巴州派出了对口支援工作先遣组、行业专家组和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4月19日至22日,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云川率领河北省党政代表团,满怀河北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巴州,先后深入和静县、库尔勒市和农二师29团考察调研,并同自治区党政领导进行座谈。他表示,这次河北省的对口支援要体现三句话:一是动真情,把当地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受援地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二是使真劲,在人力、物力、智力、财力等方面,需要什么帮助什么;三是见成效,各项工作都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仅党委、政府认可,还要老百姓满意。5月27日上午,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省委书记张云川指出,中央将河北省列为对口支援新疆的省份,这既是一项光荣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河北人民向来是有大情大义的,在兄弟省份有困难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要继续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坚决贯彻中央的要求与部署,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援疆工作。中新社记者6月9日从巴州受援工作办公室报道,河北已经与巴州共同筛选出第一批援建项目,并决定在近期为巴州办10件实事。另外为了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河北还积极推进双方经济合作,组织35家优势工业企业到巴州进行产业对接,已在矿产资源开发、天然气加工、新型建材、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达成19个合作意向。2.2010年12月16日,河北省第六批80名援疆干部抵达库尔勒,同日河北省援疆试点项目移交、第一批项目启动及产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库尔勒举行。4个试点项目总投资3.74亿元,总建筑面积13.79万平方米,分别是库尔勒市河北医院、库尔勒市河北社会福利院、和静县河北新村、农二师河北现代农业研发基地。除库尔勒市河北医院项目由于工程量大,目前只完成主体工程外,其他3个项目均已竣工。第一批援建巴州项目共安排12项,总投资3.85亿元,总建筑面积17.21万平方米,涉及“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环保等。两个签约的产业合作项目,分别是冀中能源投资120亿建设的若羌钾盐化工基地综合项目,和河北建投集团投资182亿建设的若羌风电场、光伏发电和水电项目。另外,“神威药业”一期投资10亿元的120万吨现代化氧化球团等一批大项目也在启动中。这次移交的巴州福利院是由河北省民政厅牵头援建的,本着“行动要早、质量要高”的原则,他们先后多次派人到上海、北京等福利设施较完善的城市进行考察。厅领导说:“不能站在河北的标准上去建巴州福利院,而要站在全国的高标准、高起点上。”自治区副 * * 钱智称这个福利院是“自治区所有福利院中最好的一所”。由邯郸援建的河北新村项目,地处巴音布鲁克草原,是当地将山区特困户搬下山来集中安置的生态移民工程之一,一期工程建成牧民安置楼125栋,可居住人口约2000人;综合服务楼1栋,包括幼儿园、村委会、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同时配套建成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绿化等基础设施,还有村民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景观步行轴、中心绿地。工程全部采用了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而且体现了浓郁的蒙古族民族特色。为把河北新村打造成精品工程,援建者提出了“三个一流”“两个安全”“一个满意”的建设目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坚决退回,对进场的非品牌材料即使不影响使用也坚决清退,对拟选材料公开招标,货比三家,对一些不合理设计及时变更,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工程推倒返工。项目工地周边全是茫茫戈壁,常刮干热风,气温达到四五十摄氏度,当地人都受不了,援疆建设者们更是胸闷头晕,茶饭不思,露天作业几天下来就掉一层皮。但他们深知工程的重要性和肩负的使命,从不叫累叫苦。半年来,河北援建者详细了解受援地情况,充分听取巴州、农二师的意见,有序高效地展开了项目规划和试点建设。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科学调度,精心组织,确保了项目建设各环节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试点项目如期完工、顺利移交,创出了援建项目的河北速度,打造了河北援疆品牌工程。3.《河北日报》2010年10月10日报道:受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省长陈全国委托,10月9日下午,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崇勇率河北省代表团赴西藏,就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口援藏进行实地考察。代表团与西藏自治区和阿里地区党委、政府举行座谈,商讨新一轮援藏内容,洽谈对口支援项目,并看望我省援藏干部。在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上,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 * * 白玛赤林对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河北人民长期以来对西藏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河北省委、省政府讲政治、顾大局,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工作战略全局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战略决策,把对口援藏工作纳入河北总体规划和工作部署,无私支援阿里地区札达县、日土县及地直有关部门,始终坚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始终坚持把阿里地区和阿里人民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办,形成了以干部援藏为龙头,项目援藏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助工作格局,有力地促进了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从1995年5月对口援藏以来,先后分6批派出175名援藏干部,提供援助资金2.5亿元,援建包括学校、医院、农牧民住房、农村文化室、职工周转房、城镇基础设施等面向基层、直接关系民生的项目111个,安排276名阿里地区干部到河北省挂职和培训,依托省属院校实施专科学历教育67人,为阿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杨崇勇强调,河北省委、省政府将认真贯彻中央新一轮对口援藏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民生优先,把资金、人才、技术、智力等更多地投向民生项目,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同时要把当前与长远、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综合统筹,科学制定新的河北援建规划。4.阿里位于西藏西部,西南隔喜马拉雅山与尼泊尔、印度相邻,北部越昆仑山与新疆相接,面积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人口仅6万余人,为全世界生存条件最差的高原荒原地区。河北援藏干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了不起的业绩,赢得阿里人民的赞誉。阿里地区札达县委书记路遇是作为河北第五批援藏干部于2007年进藏的。他第一次去位于中印边境的底雅乡调研,连翻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还在泥泞中跋涉了两个多钟头。看到札达县的基层群众住着破旧的房子,连用电、饮水都很困难,这位燕赵汉子落了泪。半个月,行程3000公里,路遇跑遍了分散在2.75万平方公里县域内的1镇5乡15个村。通过调研,他发现,札达交通、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很艰苦,然而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却极为丰富,有些颇具独特性。札达要发展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他提出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农牧林果为两翼、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口”的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思路。 在札达县境内,有一处历来为冒险家神往的古格王朝遗址,这个千年前统治青藏高原西部的古代王朝为后人留下了宏伟的洞窟废墟和瑰丽的壁画;环绕古格遗址的则是世界罕见的覆盖5000平方公里的札达土林。路遇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所规定的10条标准,发现这里竟有8条符合“申遗”!于是他走上一条不断向国家和西藏各级主管部门呼吁、反映、汇报的“申遗”之路,被当地人称为“申遗书记”。在申遗路上,路遇奔波了几十万公里,等待、碰壁、挫折一言难尽。终于,遗址整体维修需要的6000万元资金敲定了下来;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被请来,制定了札达县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札达县也开始了全面的文物普查,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打下了基础。作为配套工程,路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争取并实施了巴尔至古格的油路项目;争取援藏资金711万元,完成了札达县旅游宾馆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一座体现浓郁藏式风情的三星级宾馆。他还专门从老家唐山滦县请来技术人员,进行蔬菜种植示范和实用技术推广,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使这个高寒、偏远的边境县从此有了自产的蔬菜,大大提高了札达旅游食品的供应能力。他带头植树,三年当中全县完成造林3519亩,植树13万株,成活率在85%以上,营造了宜居宜游的地方小气候。随着阿里昆莎机场的通航,交通“瓶颈”的制约进一步缓解,札达旅游业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5.对口支援,是在中国政治环境中萌芽、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1960年3月20日《山西日报》发表了以《厂厂包社对口支援——论工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新形势》为题的社论,首次提出对口支援概念。1979年,中央52号文件将对口支援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随着对口支援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它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由厂厂包社发展为目前的三种主要政策模式,即对边疆地区对口支援、对重大工程对口支援、对灾害损失严重地区对口支援。有学者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对口支援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对口支援作了对比分析,认为“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 主义大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说法虽出自计划经济年代,却是应对突发灾难、推动社会平衡发展的法宝,永远不会失效。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年代,对口支援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支援方与受援方的关系已经由单向援助变为双向互动,援助内容由资金、物资延伸到项目、人才、文化、科技、精神等领域,援助渠道由单纯的官方运作掺进了市场与民间的力量,援助形式由“交支票”“交钥匙”发展到产业扶持、互惠合作。有学者发表文章提醒说,在中央政府作出新一轮对口援疆决策,各地各单位对援疆表现出极大热情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千军万马、一哄而上的情况,因此必须考虑受援地的环境承受力、市场承受力和基础设施基本供给的承受力,在项目的确定上做到三个防止:一是防止重复建设,二是防止盲目跟风,三是防止鱼龙混杂。受援地的工作也要稳妥跟进,从制度和程序上维护援建秩序,保证援建质量。通过支援方和受援方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科学援建。6.2010年10月15日,河北省对口援建四川平武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整体移交仪式,在新落成的平武县南坝镇江油关广场举行。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崇勇代表河北人民向平武县移交援建工程竣工“金钥匙”。“512”大地震发生后,中 * * 政治局迅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震后恢复重建工作,确定河北省对口援建平武县,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等主要领导多次亲赴灾区考察,省政府先后6次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援建事宜。两年多来,河北省各有关部门及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四市具体实施了援建工程,6000援建大军日夜奋战,承担的108个项目已全部完工,28亿元援建资金全部投放到位。据介绍,河北在全面完成援建任务的同时,还为四川人民做了六件大事:在救灾初期,转移1000多名学生到河北就读,安排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走上劳动岗位;在对口援建前期,拿出1.8亿元解决征地过程中的拆迁费用;投资2亿元建设平武工业园区;拿出6000多万元,支持南坝工业园区和5个特色工业园区;投资1亿元建立农房重建担保基金;出资1亿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杨崇勇在项目移交仪式上说,河北和四川感情深厚,河北是遭受过严重灾害的省份,在邢台、唐山、张家口大地震时,四川人民给予了很大帮助;在四川遭受重大地震灾害时,河北人民理应倾注全力给予帮助。河北在援助四川的同时,也为四川人民面对大灾压不垮、奋发图强、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通过对口援建,两省人民的心挨得更近了,相互了解更多了,这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河北愿意和四川携起手来,一同快步奔向小康。2011年3月31日,平武县委、县政府代表全县各族人民,发出热情洋溢的《致河北援建者的感谢信》。信中写道,河北援建者把灾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甚至比给自家办事还要精心,全心全意援建,高标准、高质量施工,在昔目的废墟上建起了比震前更加美丽的新学校、新医院、新道桥、新场镇,使平武各族群众有了新家园、新生活、新产业、新希望。 7.平武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面积5974平方公里,人口近19万,羌、藏、回等少数民族约占1/4,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94%。如何再造平武河北援建者立足平武实际,刻意突出民族与地方特色,一心追求可持续发展,先后多次组织专家深入各乡镇实地勘查,协助平武县科学制定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全力将平通镇、响岩镇、南坝镇、龙安镇打造成规划布局合理,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如今,溯涪江而上,过平通,趋响岩,绕南坝,抵龙安(平武县城),在这条通往九寨沟的“九环线”上,新建建筑风格是不断变化的:平通镇主打羌族风情,响岩镇定位川西民居,南坝镇瞄准蜀汉文化……这么设计就是为了突出地域特点,吸引游客,加速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南坝镇连心广场,一座高20米、宽18米的江油关仿古城楼拔地而起,这座仅见于记载和传说的关城的出现,唤起了平武人无限的历史自豪感,城楼里面是一个小型博物馆,不但用一张张真实的图片记载着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感人场景,还用绘画、图片等形式,展示了平武的文化历史。绵阳市市委书记吴靖平视察完重建的平武后动情地说:“河北是用心在援建平武。”在响岩镇的新场镇黑崖沟,有一座石桥叫煽铁古桥,有200多年历史,原来位于响岩镇煽铁沟。震后因武都引水工程水库蓄水,煽铁古桥面临被淹没的危险。河北保定援建队投入资金200万元,将这座古桥整体搬迁至黑崖沟,当地老百姓对此赞不绝口。保定市对口援建负责人王志军说,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邯郸市援建的平通镇牛飞大桥,总投资550万元,长131.6米、宽8米,此桥从设计到建设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羌文化特色。“羊”是羌族的图腾,在桥的两侧每一花岗岩石雕桥栏杆上都绘有一个羊头,112个神态各异的小羊惟妙惟肖;栏板上制作的浮雕,也细致入微地体现着羌族的民俗和历史。着眼于平武的长远发展与繁荣,援建者千方百计地开展对当地产业的扶持。援建初期,河北拨付3.1亿元资金,先期分别用于加快农房重建和企业恢复生产,设立并启动1亿元农房重建信用担保基金和1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农房重建信用贷款担保基金为1.4万余农户提供了担保,银行发放农房重建贷款5亿多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为平武县55家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56亿元,快速恢复了企业生产,壮大了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在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平武锰业集团公司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贷款1900万元迅速重建,并由此扩大了生产规模,现已形成年产值5亿元的生产能力。宏建木业先后贷款1200万元投入生产,带动了6000余农民从事营林生产,每年可为农民增收500余万元。三、申论要求

有人说,对口援建似乎是一种被动性的任务,然而要完成好对口援建,靠被动性的应付不行,而要主动作为,河北省对口援建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请以“被动的任务和主动的作为”为话题,联系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要求:见解深刻,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表达流畅,不少于1000字。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