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古文阅读。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观之同者何人(《爱莲说》)

C.又他家所藏才美不外(《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者渔人甚之(《桃花源记》)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