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探究题

如图所示,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就越__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___的原因。

(4)以上探究过程运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想想看: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你在探究什么问题时也运用了此方法?请你说出该实验的名称。

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63.20

(2)小;长

(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探究“真空能否传声”这一实验(答案不唯一)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段(17分)

[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把酒问青天                  ④愿人长久: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乙]文中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是:                                               

[甲]文中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是: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小题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两篇文章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