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D.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见解。E.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小题2:(1)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2分)

(2)第①段中作者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 文章结尾写到:“……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请简要分析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6分)

答案

小题1:AC

小题2:(1)(2分)“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对世界的留恋。

(2)(3分)作用:①概括眼前所见的景象②表现内心的乡愁③异域的景象与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诗词形成独特的对比

小题3:答案示例:“旅人”既是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旅行在外的人旅途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而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距离自己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而且无法回头,但他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

小题1:

题目分析:对家乡的思念是因为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所以A不准确.C中说“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不准确,从上文中的“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也就是对乡愁的认识,古往今来的诗人都是相同的。

小题2:

题目分析:

(1)根据上文来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知道“天道”即所谓的人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从下文看,“人道”是指人们尤其是诗人对生命的悲叹,悲叹人生短暂,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的留恋。

(2)这句诗既有景也包含请,合作者要写的主题内容有关联,这是在异国想起的诗句,也包含了一种异国的景与中国的诗歌意境自然的对比。

小题3:

题目分析:先理解“旅人”含义,既指空间旅行的人,也只走在人生之路上的人。“越来越远”是指旅行在外的人越行越远,也是距离自己曾经美好的生活越来越远,既有空间的也有时间的。“越来越近”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旅行的渐远,对“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对家乡越来越亲切。

问答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材料  截止到2000年12月底,中国已拥有27处世界遗产,遗产保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围绕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争,却从未平息。2000年底,山东曲阜发生“水洗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事件,使古老的世界遗产再次吸引了全社会关注的目光: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现状究竟如何               旅游公司入主“三孔”,事故频仍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2000年12月中旬,曲阜“三孔”管理部门为了以新面貌迎接中国孔子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对孔府、孔庙、孔林进行全面卫生大扫除,他们买来升降机、水管、水桶等工具,对文物用水管从上至下直接喷冲,或以其他工具直接擦拭,致使“三孔”古建筑彩绘大面积模糊不清。据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报告称,在旅游公司租赁的景区内,古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漆彩绘脱漆现象,其中孔庙最为严重,损害严重的有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两侧掖门、东西庑、大成殿、寝宫等。  而在此之前的11月22日下午,该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保卫科职工庞某,未经批准私自开着汽车到孔庙拉引火柴,撞上了院内元代的“御赐尚释奠之记”碑,将该碑拦腰撞成6大块和若干粉碎小块,致使这块高1.75米的元代记事碑已无法复原。  国家文物局在接到曲阜“三孔”遭“水洗”的举报后,立刻派出检查组赴曲阜。尽管管理“三孔”的旅游公司并不承认“水洗”文物的事实,但文物部门当场取证证明,“三孔”确实曾惨遭“水洗”。2月17日,国家文物局为此发出通报,要求各地文物管理部门对此事件引起高度警觉。  世界遗产具有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和创作体验等功能,旅游只是其中一项大众化功能,而不是惟一功能,因此,其定性应是世界遗产,而非“旅游资源”。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系统管辖,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系统管理,自然保护区由林业系统、环保系统管理,这些均非赢利单位,是代表政府进行管理的社会公益事业。而旅游公司是企业组织,根本无权把世界遗产当作旅游开发区,进行破坏性的开发经营,地方政府也无权改变国务院的法规,强行转移世界遗产的管理权。“水洗三孔”表面上看好像是“好心办坏事,不懂保护闯了祸”,实际是世界遗产管理权易手的直接后果,为了有个“好卖相”,把世界文化遗产当成旧商品进行“包装”冲洗,是一起严重的破坏世界遗产事件。  在高度私有化和商品化的美国,国家公园属国家所有,永不出售。土地国有化的中国,却有不少世界遗产地出让遗产资源,承包开发,分片经营,门票上市,使其企业化、股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遗产的精神文化功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              “旧城改造”造出千城一面或伪古董  我国县级市以上的城市一共有668个,没有一座被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千年古都北京、南京、西安作为历史名城都与世界遗产无缘。目前我国只有云南丽江、山西平遥两座小镇有幸进入《名录》,这对具有5 000年文明和数千年城市发展史的中国来说,实在是天大的遗憾。专家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解放后,哪怕“ * * ”后,经鉴定较完整地保留1%的城市采取保护古城、发展外围新城的措施,那么全国也有6座较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一部有形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城市史书的博物馆,且完全有希望列入《名录》。  但遗憾的是,在“旧城改造”的口号下,各种有着世界级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被改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新城,毫无特色的水泥丛林充斥其中。就在刚刚过去的2001年,浙江舟山群岛上的定海古城大片古街区和许多连片的深宅大院被毁,盖起一座座玻璃幕墙或瓷砖外装修的高楼,一座蕴涵中国近代商贸史上大量信息的海岛古城,面目全非,令人痛心。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衡量世界遗产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但我国某些遗产地在破坏古迹的同时,又建起各种名目的假古董。如全国有数十座“西游记宫”“鬼城”“龙宫”等等,乃至拆除价值很高的古街区,搞“宋街”“明清一条街”等等,专家估计耗资数以亿计。而这些东西被搞到国家风景区或世界遗产地,对高品位的人类瑰宝形成文化污染和景观破坏则是最令人不能容忍的。               人家的国家公园为什么能百年常绿  无论是“三孔水洗”、泰山索道,还是定海被毁,都打着开拓旅游市场,或发展地区经济的旗号。那么,在市场经济非常成熟的欧美,人家又是怎么对待世界遗产的呢?  1872年,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面积达8 800平方公里的黄石国家公园在美国西部建立。由于法制不全,游人敲打石块、偷猎动物等破坏性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保存保护好自然遗产,联邦政府决定实行军管。1906年美国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全国国家公园系统。直到1916年制定国家公园法,才结束军管。国会中有国家公园委员会,总统有国家公园顾问,文化遗产有“美国历史保护顾问委员会”,直接对总统和国会负责。历任美国总统都把保护国家公园当作一项争取选民的政治任务来做,足见其地位。对国家公园的主要威胁是大众旅游。美国认为“容许国家公园被用于商业目的的旅游,是对国家公园的独特、珍贵财富的浪费,并且所有这类旅游都应被制止”。  美国国家公园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经费由联邦政府拨给国家公园管理局,每年20亿美元,此外通过税费减免,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投入,1999年来自社会捐助款达23亿美元。国家公园根本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旅游开发区,约有1/3的国家公园卖门票,2/3不卖门票,而门票实际上是汽车停车费,凡骑自行车和步行进入黄石公园的概不买票。  美国国家公园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和标志。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需要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以满足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于是一个“国家公园运动”波及全球。至今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建立了2 600多座国家公园,平均占各国陆地面积的2.6%,其中美国国家公园的保护利用始终是最好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尤其是国外游人。美国只有200多年的立国历史,但列入保护名录的文物保护单位有7万多处,而具有5000多年不问断文明历史的中国,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却只有6万多处,岂不令人汗颜!              北京比巴黎差在哪里  许多国际游客站在 * * 广场瞻仰故宫时为其碧瓦红墙、庙堂巍峨而深深赞叹,而了解北京这座古都历史的专家和老人们,却为它在过去的这个世纪里渐次消失的其他种种古都风貌而深感惋惜。同为历史文化名城,巴黎比北京做得更好。  法国政府极为重视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上,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围绕老城建新城,如巴黎,把塞纳河两岸的中心部分定为历史街道,保存了大量19世纪以前的历史建筑和原物环境,既不拆除那些低矮老旧的建筑,也不拓宽狭窄的街道,成功地保存巴黎老城的历史风貌,同时围绕老城另建新区,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  二是在老城一侧或边缘建新城。如里昂、尼斯等城市的发展建设都尽可能完好无缺地按原貌保存老城,而在老城一端或边缘建设新的商业区和工业区。法国凡定为保护区的城镇建设都是如此,充分体现其历史文化风貌,成为法国国家和民族骄傲。  法国不搞人工历史景观,认为那是伪古董,“历史遗产不可再造”,“人类可以飞出地球,但再造不了历史遗产”。当我们在风景区内大搞快速交通之际,据统计,法国每年有3 100万人在进行远距离徒步旅行,占其总人口(近5 000万人)的62%。  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世界上十分出色的,不但延续和弘扬了法国传统文化,而且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并没有以破坏遗产为代价。

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