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0分)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划线词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 (2)思而不学则殆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其恕乎!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题3:胡 * * * * 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 * * 连战时,引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2分)
小题4:阅读下面这个故事,写出其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2分)
庾(yǔ)公乘马有的卢①,或②语③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④不安己⑤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⑥。效⑦之,不亦达⑧乎!” 出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庾公:庚亮,字元规,任征西大 * * 、荆州刺史。的卢:骏马,性烈。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的卢。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
②或:有人。
③语:告诉。
④宁可:怎么可以。
⑤不安己:对自己不利。
⑥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
⑦效:学习,效法。
⑧达:豁达。
上面的故事印证了《论语十则》中的句子: , 。
小题1:(1)迷惑(2)有害(3)真诚,诚实(4)大概
小题1:(1)士人不可以不刚强。(2)几个人一同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
小题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分)
小题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题目分析:“罔”是“迷惑”的意思。“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信用”;在古义中是“真诚、诚实”。“其”的意思有很多,意思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加强语气等,在本句中是“大概”的意思。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题目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弘毅是刚强的意思”。翻译(2)句时,注意“必是一定的意思,焉是在里面的意思”。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题目分析:面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胡 * * * * 非常的高兴。所以引用《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最合适。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结合语境。根据“表达连战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这一语境,在文章中选择相应的语句即可。
小题1:题目分析:庾公有一匹凶马,有人建议他卖掉。庾公认为:如果卖的话,肯定有人买,这样就害了别人,我还不如学孙叔敖,这样挺好。”庾公的这种做法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把它送给别人。印证了《论语十则》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链接材料,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哪句话意思相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