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2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

太守 (       )          ④来问讯(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4: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作答。(2分)

小题5:你觉得文末“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请说出你的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D

小题1:①②略 

小题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1:略

小题1:题目分析:(1)古义:交错相通,今义:道路交通。(2)今义:关联词语,古义:更不必说。(3)动词,拜见。(4)今义:味道,古义:全、都。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题目分析:A、放弃  房屋  B、寻找  不久  C、隔绝  极  D、又 又。经分析,选D项。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题目分析:翻译(1)时,注意“一一是详细的意思,为是给的意思,闻是听说额意思,还要在“为”后面补充出省略出的成份“桃花村民”。翻译(2)句时,注意“既是已经的意思,便是于是的意思,扶是顺着的意思,向是原先的的意思,志是做标记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渔人”。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题目分析:因为文章的第2段交代“这些人很早就来到这里,与外界的人隔绝了”,突然见到渔人,感到非常的吃惊。

点评:根据文章内容来分析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读懂文章的内容,根据读懂的内容来概括分析即可。比如本道题目,读懂““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以及“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能分析出“吃惊的原因“。

小题1:题目分析:其实渔人复寻桃花源而迷路已经否定了桃花源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刘子骥又寻而未果,进一步表明桃花源的存在只不过是人们的意愿而已,“后遂无问津者”实际上是告诉人们真正没有战乱,祥和、安宁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等叹惋之情。

点评:理解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内涵,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以及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比如本文的主旨---表达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可是当时东晋社会黑暗,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美好社会。所以,理解文章中某些句子的内涵,必须要联系写作背景以及作品的主旨。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