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所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 * * 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 * * * * 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指什么?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的哪两种“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请你列举两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除孔子以外)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巩固政治统一,汉朝哪位皇帝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外友好交往史上举出一个重要事例说明中 * * 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切美德。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2)老子(或庄子):主张“无为”,要求人民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们的剥削,或“民贵”“君轻”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3)汉武帝;仁政、民本思想。

(4)民族关系:张骞(班超)通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中外友好交往:开辟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郑和七下西洋等。

单项选择题 B型题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