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拜谒三苏园

王剑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⑧“三苏”来后900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4日,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分)

小题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案

小题1:(4分)“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小题2:(4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

小题3:(6分)①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②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

评分建议:每点2分。

小题4:(6分)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1:题目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先分析一下句子的特点,看句子中的关键词或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等。本题中理解的关键就是两个关键性的词语,这就是“毁弃一个人”和“成就了一个人”。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来解释这两个关键词语,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也就完成了。

小题2:题目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两个关键点,一是赏析,二是表达特色与作用。因为这两点的解答,都要遵循固有的答题模式,赏析是要先指出其所用的手法,然后是指出其表达效果;表达特色则范围要扩大一些,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要答及选材、角度、语言等。而作用,则要从内容和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虑了。

小题3:题目分析:本题的解答有一定的难度,答案信息散见在文章中。所以应该披文寻找相关的一些关键词信息,如“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然后加以组织提炼概括就可以了。

小题4:题目分析:本题是个探究题,实质上是作用类的题目。探究题关键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作用类的题目来说,应从这句话本身的内容上以及对上下文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考虑。“吃杯茶,吃杯茶吧——”这是鸟的叫声,显然是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以此作结,还要考虑散文主旨这方面来考虑,“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最后可从结构上来把握,“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 * * 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 * * 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  ,独畏廉 * * 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 * * 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B.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所以:连词,表结果)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因此)

D.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前进:走上前)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

B.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

D.廉颇的“负荆请罪”既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一面,也表现了他喜爱争权夺利的一面,比较全面的塑造了廉颇的人物形象。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5分)

译文: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分)

译文:                                      

单项选择题 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