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10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⑵如外人        ⑶皆叹惋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_______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3: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类 (2)都 (3)感叹 惋惜

小题1: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过。

小题1:热情好客 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绝和平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近即可)

小题1: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小题1:题目分析:①“属”,一词多义,类。②“悉”一词多义,都。③“叹惋”,叹:感叹;惋:惋惜。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1:题目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复”(再)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1:题目分析:渔人来到桃花源后,桃花源的人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杀了鸡,摆出酒来款待他,说明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因为听了渔人讲述的外面兵荒马乱的生活,他们怕海外外人破坏他们的安宁生活,所以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语句,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

小题1:题目分析: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 * * 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