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⑴乘御风(     )             ⑵多趣味(    

引凄异(     )             ⑷沿阻绝(    

小题2:“巴东三峡”指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两省之间的    峡、巫峡和    峡。(2分)

小题3:文中与诗句“苍崖中裂银河飞,空中万斛倾珠玑”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题5:课文百余字,写尽三峡风光,你最欣赏文中哪一句?找出来并作一点赏析。(赏析不少于10个字)(1+2=3分)

句子:       赏析:                                                     

小题6: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奔驰的快马   实在、的确      连续     逆流而上

小题1:瞿塘 西陵

小题1: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小题1:(1)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2)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小题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绿,从色彩的角度突出三峡山水的美丽,湍,倒,一动一静,动静结合,表现三峡江水变化多端的特点,此句写三峡浪高水清,植被繁茂,把三峡山水清丽的形象生动描绘出来。

小题1:春夏,此时水多,植物生长旺盛,能看到文中描写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美景。

小题1:题目分析:“奔”,动词名用,指快马;良另有“佳”的意思,属另有通“嘱”义,“溯”字《诗经》中也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点评:本题不难,本段是课内文段,老师讲授过,学生比较熟悉。古文的字词数量没有现在的多,但含义深刻得多,往往一个字有多种含义,所以理解时要结合语境来判断。平时学习古文,翻译好文章,对记忆字词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小题1:题目分析:题中已经提到“巫峡”,不要再错写成巫峡,可以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来思考。

点评:本题不难,课文注释中有此信息,所以,平时学习要关注注释,注释中往往有很多知识点,不仅能帮助理解课文,还能增加知识面,开阔眼界。

小题1:题目分析:“苍崖中裂银河飞,空中万斛倾珠玑”是陆游的诗句,写的是飞瀑。

点评:本题不难,例句内容易懂,文段中与例句内容相同的句子容易看得出来。此题拟的不错,知识关联,例句即有提示性,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描写同类事物其它的诗歌,考试与学习同步。

小题1:题目分析:注意关键字词的意义,第一句中“虽”为“即使”,不是“虽然”,“奔”为“奔马”,不是“跑”,“御”意为“驾着”(当马车),“以”意思为“如、比”(相比的意思),第二句每个字都在译出来。

点评:本题不难,学习中学生们都翻译过。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的是,有的字词本义与在句中的意思是有差别的,翻译时要符合句子的意思。很多字词都是多义的,或活用的,要仔细判断。

小题1:题目分析: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一句”,而不是一段或一字,但赏析句子,也要说到字词。

点评:本题有难度,对文言文,学生在理解字词意义翻译句子方面训练得多,但“赏析”训练很少,有知识障碍,能力不足。赏析文句(诗句),要“总分结合”,先抓住句中精彩的字词分析其表达的作用(突出景物的特征、表达诗人情感),然后再总体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用典等)、创设的意境、包含的情感。

小题1:题目分析:抓住文中“夏水襄陵”一句,从季节的特点和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风景两个方面思考。

点评:此题不难

阅读理解与欣赏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此外《灵宝经》还记载某国大旱,一个女仙“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这是用啸来求雨。葛洪的《神仙传》也曾记载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众客震惊”。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魏晋以后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但其实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颧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所以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啸于其音乐性之外,再蒙上这样薄薄一层玄学的外衣,遂使它在当时更具魅力。如《晋书·阮籍传》说他在苏门山遇见后来被称为“仙君”的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不过,啸声中确乎没有歌词,不能把吹口哨说成是无词之歌,正像不能把吹喇叭说成是无词之歌一样。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存,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这时在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他们都是正在演戏的演员: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1.根据文意,下列对“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啸.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可以用来抒情,也可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B.魏晋名士首发“啸”,他们常常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时甚至是登高临远之际且吟且啸。

C.啸声没有歌词,但相当优美,带有旋律且具有音乐性。因其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因而不能理解为唱歌。

D.魏晋时期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是随声感叹,而是有音乐性且寄托了文人的风骨和气质。

2.下列不属于表现“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B.阮籍遇见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C.《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

D.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啸”在早期是妇女抒发胸中忧怨郁闷之气的途径,也有巫术的神秘色彩,后来进入文人圈后不啸则无法表现名士风度和气质。

B.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可以证明,“啸”在唐朝的文人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C.孙登没有回应阮籍的“商略”,却回应了他的“啸”,可见孙登也是一个“啸”的高手,且对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不懂不通甚至厌恶。

D.“啸”的风俗因为后世的学者文人逐渐热衷于义理功业而逐渐淡化,没有人再会“啸”,“啸”最终沦为艺人的表演技巧。长时问的隔膜,使现代人已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