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小题1: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B.“我向思维”是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追求的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

C.“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D.“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小题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B.作家的“移情”与童心有许多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伟大的同情感”,作家就能写出生活的本真。

C.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古诗的“移情”和“投射”比比皆是。

D.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小题3: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说明了“我向思维”的特点,然后分析作家“移情”“投射”与儿童“我向思维”的相似,最后指出其区别。

B.第三自然段引用西方和古代学者的话,以说明作家的“诗意感受”和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

C.作家“诗意感受”和儿童“我向思维”的相同点是两者均为人的天性,不同点是作家的理解能力比儿童更强。

D.作家以开放的心灵认识事物,有着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地追求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仔细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筛选出有关对“我向思维”理解的信息,然后同各选项表述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B项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我向思维”不是一种境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犯了种属概念不一致的错误。二是“我向思维”是儿童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因此,“着意追求”的说法错误

小题2: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根据第1段中“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这句话,可知A项的说法因果倒置。B项错误在于,“只要……就”的说法绝对化。C项错误在于,原文中是“这类……诗句”,而非“古诗”。属于偷换概念。

小题3: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C项项错误在于,分析和概括错误。相同点是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不同点在于,儿童是纯然天性的表现,作家是自觉地追求。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路岛•威臀:从小木匠到奢侈品巨头 

福康美

2009年7月22日,150年来从不在报纸上做广告的路易•威登在全球多国重要报纸上

刊登了同一幅广告:

3位老者用憧憬的眼神仰望着浩瀚夜空中的明月.脚下则是一款经典的LV产品……

人们不禁猜测其中的深意。LV解释道:这是一种久远的怀念与希望。要读懂这幅广

告,不得不细细回顾150年前路易•威登从乡下来到巴黎的艰难之旅。

1821年,路易•威登出生于法国乡下一个木匠之家。14岁前,路易终日泡在木屑堆里。

14岁那年,村里来了两个年轻的摩登男女。他们衣着华丽,举止高贵。那夜,摩登女郎鄙夷地时围观的村民说:“这个鬼地方月亮都显得那么肮脏!巴黎的月色比这儿漂亮-百倍!”

骨子里的不甘让路易萌生了惊人的想法:击巴黎!看看那里的月亮和村里的有什么不一

样!

就这样,这个14岁的孩子,打了一个月的工,走了一个月的路,睡过饭店肮脏潮湿的

小厨房.曾躺进木屑堆里取暖,在大街上睡过-夜又一夜。但是,他凭双手筹到了路费和生

活费,徒步两个月走到了巴黎,走过了人生最艰难也最重要的一段路。

经过长途跋涉,加上一天没吃东西,来巴黎的第一晚,路易晕倒在一家高档皮箱店门

口,那晚的月色并非那么漂亮。

好心的老板给了路易一碗饭,路易边吃边偷偷打量店内的客人。他们衣着考究,居然花

几百法郎买个葙子!这是个好地方!路易立刻提出留下工作。老板拒鲍了路易,理由很简

单:路易不懂皮箱制作。

不久.路易找到一份捆衣的工作,在服装厂里将衣服捆扎在一起打包运走。

一年后,路易再次来到那家皮箱店。店内恰好有客人抱怨皮箱太小了,路易在3分钟内

将20条裙子收拾好,装进一个箱子!顾客立刻买下了箱子。路易趁机对老板说:“我能让

箱子物尽其用,收我做学徒吧!”这种“增值”效应,让老板破例收下了他。

路易很用功,也很聪明,他将学到的东西都利用起来。学过木工,他能将皮箱做得更结

实;做过捆衣工,他就让皮箱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路易成了最棒的伙计,然而他并不满

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平静的生活中时刻寻找出口。

一天,皮箱店来了几个装束举止很奇怪的女人,她们不满店里没有大箱子。路易意识

到:她们应该是大贵族家的仆人。不放过任何机会的他立刻说道:“如果能去贵府看看要装

的物品,做出的箱子更合适。”为首的女仆便带上了路易。

马车最后停在了皇宫前,那大贵族竟是拿破仑二世的皇后乌婕妮!她要动身旅行.但行

李已经装不下了!

路易再次展现绝活,将所有行李都装进现有的箱子,鸟婕妮赏了他一盘子金币!路易说

道:“尊贵的皇后陛下,您可能需要一个随从随时整理行李箱。”鸟婕妮听完大笑,留下了这个聪明的皮匠。从此,路易•威登就成了乌婕妮的御用捆衣工和皮箱整理师.

很长一段时间,路易对这种生活很满足。皇宫里的月亮与巴黎街道上看到的又不-样:

月华如水,细腻中流淌着雍容华贵。

然而.皇后鸟婕妮太难伺候了。她性格骄横,挥霍无度,有种种怪癣。她所用的东西都

必须形如满月:圆床,圆桌子,圆行李箱!

路易提出,将箱子改造成平顶,会使东西放得更牢固。这个提议让鸟婕妮勃然太怒。路易满腹委屈,想要离开,又舍不得这里的锦衣玉食和特殊荣耀。然而,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抽身而退。

1854年,路易离开皇宫,在香榭丽舍走街开了家皮箱店,推出第一款平顶箱。精致的做工,尊贵的外观,人性化的设计,路易的箱子很快风靡贵族阶层,连俄国和西班牙王室都不远千里来采购。

路易•威登死后,他的儿子将经营范围扩太到手提包和背包。1896年,路易•威登的

名字被缩写为“LV”,印制在产品上。迄今,LV在奢侈品业的地位不可动摇。

从乡村木匠到世界最大奢侈品集团的创始人,没有人知道,如果14岁的路易•威登没

有萌生去巴黎看看月亮的冲动,世界上还会不会有LV。同一个月亮,在不同地方的确有着

不同的光芒。然而,人生的物换星移,才是永恒的动力。

(选自《读者》2009年24期,有删改)小题1:路易•威登在立身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智慧?请举例说明。(4分)

小题2: 开篇介绍路易•威登广告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7(5分)

小题3:结合路易•威登创业的经历,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