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言文(10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解释下面的加线字。(4分)

(1)有仙则(        )              (2)(         )

(3)惟吾德(         )             (4)白丁(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1)出名(2)这(3)品德高尚(4)没有学问的人 (4分)

小题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2分)

小题3: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分)

小题4:不同意。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名”是名词动用;“馨”是由“香气”引申为“品德高尚”,“白丁”与文中的“鸿儒”相对。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名篇,学生熟悉。解释古文中字词,不能只盯字词的本义,必须依照句子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本题中的“馨”,就是如此。

小题2:

题目分析:句中“之”是虚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用解释。注意“丝竹、案牍”的指代义,而非本义,注意“形”的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搞清了“之”的作用,句子很容易就翻译出来。翻译文言句子,是理解句意的前提。翻译句子,必须首先搞清句中的词义或作用,最后还要疏通一下句子,力求通顺。

小题3:

题目分析:要求用原文回答,就是填写句子,不可多字不可少字,“原因”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有关,“环境”指的是“陋室”周围的自然环境,而非作者生活“交际环境”(与人交往),要注意区别。

点评:本题有点难度,解答此题,不仅要求学生对古文背得很熟悉,还要求学生理解内容,每句写什么,所以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小题4:

题目分析:想想古代“隐士”生活的原因,理解“消极避世”含义,再分析作者写“陋室”的真正目的,然后作一解答。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易被题目误导。理解古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环境及写作背景,作一全面的了解。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