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⑤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①温故而知新(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③是知也( ) ④其恕乎(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题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2分)
小题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2分)
小题1:①学过的知识、旧知识。②听从、采纳。③此、这。④大概、也许。
小题2: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②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小题3: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小题4: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原句谈学习即可。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小题1:题目分析:(1)中的“故”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学过的知识、旧知识“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缘故”(2)中的“从”在这里是“听从、采纳”的 意思,不能理解为“跟从”。(3)中“是”在这里是“此、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常作为表判断的动词。(4)中的“其”在文言文中也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大概、也许”的意思,不能理解为“他,他的”。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题目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①句中的关键词有“知(了解)”“而(表转折,却)”“愠(怨恨)”;②句中的关键词有“三人(是概数,指“几个人”)”“焉(这里相当于“于之”,在里面)”等。最后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题目分析:“朋”:古代“朋”和“友”有区别,“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这里泛指朋友,翻译成“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这样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不亦乐乎。
点评:解答此题,学生要先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将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去分析它们所讲述的道理。
小题4:题目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中的语句来谈对自己的学习指导即可。比如:“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这句话讲的就是“学习要学会默默记住学过的知识以及不能满足”,这样才会学有所成。
点评:解答本题时,先要深入理解句子含义,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句子的内涵,从中获得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