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轮战》

小题1: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亲戚畔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B.又何非不深也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大之

D.天时不如地利衣食所安小题2: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国不以山溪之险(              )

牺牲玉帛,弗敢也(           )

寡助之至,亲戚之(             )

小惠未,民弗从也(           )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小题4: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4分)

答案

小题1:答案:D

小题2:答案:固:巩固,使……坚固。 加:虚夸,以少报多。 畔:通“叛”,背叛。 徧:通“遍”,遍及,普遍。

小题3:答案:①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②这才是尽本质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小题4:答案:共同点,争取民众的支持。做法:甲文认为要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认为要清正从政,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中古今异义的字词比较多,注意区别。古义基本是字词的原始义,今义是从原始义引申出来的,但有的字词今义与古义基本是相同的,如“天时”与“衣食”。

点评:本题不难,这些字词学习中教师都会仔细讲解,学生识记便可作答。记忆古文字词的含义,还是要与句子一起记忆,在语境中对字词的古今义同时要有所认识,才能记得清楚,判断准确。

小题2:

题目分析:“固”是形容词动用,要翻译成介词结构;通假字要写出相通的字,再解释其义。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中的字词,学生熟悉。古文中常用词类活用现象,即改变原来的词性用作其它词性,在学习古文中要加强对这项知识的认识,以便在理解词义时正确的判断。

小题3:

题目分析:第一句中的“道”是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道,是“道义”“仁道”,对国君来说,就是“仁政”,“得道”就是行“仁政”。第二句中的“忠”当动词“尽忠”用,“属”为“类”,意为“尽本职所为”,“可以”在古文中是两个词,意为“可能”“凭借”。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虽然做过翻译练习,但两句中一些字词不太好理解。翻译文言句子,一要注意解释清楚字词的含义,注意词义的变化,二要注意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要把句式转换过来,三要符合原句的内容,不能遗漏重要的字词。

小题4:

题目分析:甲文中提倡的“道”,即仁政,也就是要求君主体恤民情,乙文中“必以情”,讲的是“取信于民”,都是在讲“民”的重要性。甲文中提倡以“仁政”博爱管理百姓,乙文中提倡依靠百姓取得战争的胜利。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能理解一篇文章中的问题,但比较之中,难于找到彼此的联系。比较阅读,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对相同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平时学习中应该多些这方面的训练。

综合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