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朝代的(        ),他的代表作为(              )。(4分)

小题2:在横线上填上原文。(2分)               、                

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沿阻绝(              )     (2)王命急宣(          )

(3)略无处(              )     (4)不见月 (          )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6: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色?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什么色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三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小题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小题3:逆流而上  有时  通“缺”中断  认为、觉得  

小题4:(1)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练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小题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小题6:秋季  引用渔歌渲染了秋季的悲寂、凄凉气氛。

小题1:

题目分析:《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课文注释中有相关的介绍。学习课文时,对课文注释中所提到的知识要注意记忆,了解中国的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

小题2:

题目分析:前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是写猿的叫声,在此提示下回忆课文内容,把前后句子多读几遍,唤起印象。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课文,比较熟悉,所填句子短小,易于记忆。对于要记忆的古诗文,不能死记硬背,在学习时要注重朗读,多读,能够加深印象。同时,阅读时要注意前后句的联系,形成关联性记忆。

小题3:

题目分析:对这几个字词能记住含义就直接解释,记不清楚读读文段和句子,了解大意,在语境中推测字词的含义。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生熟悉。对于古文字词的解释,一定注意古今异义的现象,比如本题中的“或”,不可用今义望文生义的替代古义,平时学习要注意辨析记忆。

小题4:

题目分析:先把两个句子读一读,了解大概的意思,再把句中关键的字理解清楚,最后组成句子,个别不太理解的字,可以根据句意推断。

点评:本题有难度,描写景物的句子难发翻译。翻译文言句子,一要解释清楚字词义,二要注意句式与现代语言习惯的差异,三要符合原意,不可有出入。

小题5:

题目分析:找到两个材料内容中的相同点,即都是写“猿声”,在文段中摘出写“猿声”的句子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本材料相同的信息点明确。解答此类问题,还是要从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找到相关的文字段,反复阅读,体会文意,重点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其意作答。

小题6:

题目分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提到早晨的霜和林涧中寒气,应该是秋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前面的“属引凄异”照应,“泪沾裳”,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简单,文中文字信息明确。解答阅读问题,首先要想到文段中有无有引用的文字,有就引用,节省脑力,没有再作分析思考。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