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文帝时曾令各州推举人才,这些被推举的人才须考试合格才可以做官。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诞生。

材料二 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还可以做官。

材料三 明朝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考试规定了命题范围,考生作文格式也做了明确规定。

(1)试结合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唐朝延续并完善了科举制,试举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制传播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 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明朝科举制规定的考试范围是什么?(2分)规定的作文格式创作的文章被称作什么?(2分)这一系列规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从隋朝到明朝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

(1)改善了用人制度(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答出前三点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

(2)武则天时期设武举、设殿试(面试)(2分)

唐玄宗时期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说明科举制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邻国文明的发展。(大意相同即可)

(3)《四书》《五经》;(2分) 八股文;(2分)

积极影响:使考试更加规范,考官有了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考试范围划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学习负担。(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消极影响:围绕束缚考生思想的角度组织答案均可。(其他答案如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等也可,2分)

(4分)由充满活力逐渐趋向呆板僵化。(大意相同即可,2分)

题目分析:

(1)本小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创立于隋朝。改变了魏晋以来,选拔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贵贱,只问真才实学,相对比较公平。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其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积极的影响有: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时通过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唐太宗才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已”。

(2)本小题考查的是唐朝对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唐玄宗时进士科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由于唐朝的强盛和统治者采取的开明的政策,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向东亚乃至整个世界传播,东亚的日本等国经常派遣唐使来唐学习,学成之后回国实践,如日本的大化革新。就搬用了唐科举制等内容。说明了科举制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邻国文明的发展。

(3)本小题考查的是明朝科举制的发展。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这样,要想读书做官,必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文体,读多了这些经书,抛弃了实用之书,脑袋被洗脑了,成了别人的奴才。这样统治者就达到了控制思想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影响。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积极的影响,如使考试内容和范围划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学习负担;考试更加规范,学生答题也必须规范,考官也有了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等等;

(4)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发展起来,在封建社会的前期,主要起积极的作用。而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科举制走向八股取士,其所起的作用变成了消极为主了,使得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不敢过问政治,虽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整个社会由充满活力逐渐趋向呆板僵化,最终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近代的挨打和屈辱。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柳侯祠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分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撬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结果,他又一次被一纸诏书发送到比永州更远的柳州。

  屈原自没于汩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汩罗江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业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于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柳宗元不断地引发着后人苦苦思索。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

  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下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录自《文化苦旅》,有删节)

1.“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在全文的表达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意在评价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说“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用“俄国的西伯利亚”来衬托当时柳州环境的极度荒凉。

B.作者认为只有经历如柳宗元般的人生磨砺才会取得如其的文学成就。

C.在文章中,作者既有对时代的抨击又有对柳宗元多元性格的辩证分析和评价。

D.“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是说那种孤独和宁静成就了他文学的辉煌。

E.“中国,太寂寞”是说中国封建时代的特有环境给诸如柳宗元这样的人以更多思考人生的机会。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