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现存明、清古民居122幢,大多为明清时期经商成功的商人(史称徽商)所建。村中富丽的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石雕的奇花异卉、砖雕的楼台亭阁等,应有尽有,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村中建筑同样多为明清时期经商发财以后的徽商所建。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及周边山水,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1999年12月,西递和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四: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

(1)结合材料一,说明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的现象与哪一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清明上河图》、“瓦肆”、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现象: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严重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3)政策:闭关锁国。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阅读理解与欣赏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dé   déi)  奇(hǎo  hào)   乎(shì sì)    破(zhuàng  chuàng)     

2.“臀”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 再查音节(     );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 部,除部首外有(     )笔,第九笔的笔画名称是(     );请你用“臀”分别组两个词语 (      )  (      )。     

3.语段中画“——”的句子说明孔隙的特点是什么?   

4.语段中两次写到过孔隙的感受,请用 “——”画出来。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了什 么?     

                                                                                                                                                           

5.语段中“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呢?     

                                                                                                                                                            

6.根据这一段的内容,请你判断下一段应写 什么内容呢?并找出依据。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