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之美

[法]雷·德·古尔蒙

有人问19世纪最独特的发现是什么,也许该回答:是海之美。

这绿或蓝的水,其波浪是微笑或愤怒,这金黄的沙的平原,这灰或黄的峭壁,这一切自古以来就存在,然而没有人看一眼。在一片令人感觉欣喜直至陶醉的景象面前,昨日人们的感觉是冰冷的,是令人厌烦的甚至是恐惧的。人们远非追寻海景,而是将其当作一种危险或丑陋避之唯恐不及。在法国的海岸上,所有旧日的村庄都距海甚远;在滨海城市里,所有旧日的房屋都背朝大海。甚至水手们和渔民们一旦不需要大海,也远远地离开它。至于陆地上的人,他们是怀着恐惧接近大海的。直到1850年,圣米歇尔山还被认为差不多只能用于关押囚犯:人们只把恐其逃逸的人送去。

从什么时候开始,海景被当作一种动人的、美丽的东西而被喜爱,被感觉?这很难说得准确。对大海的兴趣高涨于第二帝国治下,因为有了铁路。不过,诗人们远在这个时期之前就已在咏唱大海了。①总之,是拜伦和夏多布里昂创造了欧洲的海滩并把人送去。在圣马洛,格朗贝岛的绝壁上有夏多布里昂的坟墓,象征着我们感觉的这种演变。他理应长眠于此,没有他,法兰西的海岸也许至今还只有渔夫和鸟雀光顾。

路易十五时代的巴黎人是这样使用大海的:他们把被疯狗咬伤的人送到勒哈佛尔,从悬崖上投进大海。这是对待狂犬病的“良方”,德·塞维尼夫人说过,她的一位女友就这样被推入大海。无疑,一个健康的人若想自己进入这可怕的水中洗一个澡,就会被当作疯子,至少也是近乎傻。这个时期,人只有疯了,才会到海里去。在德·塞维尼夫人的思想里,海的概念是和一种最可怕的疾病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个敢于在海滨度夏、在靠近海浪的地方修建别墅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他肯定有一个独特的灵魂,一种勇敢的精神。也许有一天,有人会写他的历史,也许诗人还会歌颂他,就像贺拉斯歌颂第一位航海者一样。

人们的确很难理解海之美何以如此长久地不为人知。然而反过来说,也许更难理解的是,我们的感觉何以变化得如此之快,今日之人何以在往日他们觉得荒诞或讨厌的景物中发现了这么多的快乐。真的承认,人类的感觉是听命于时髦的。不过,一种曲调如果老了的话,它也并不完全就长眠不醒。感觉实现了一种不可能终结的征服,它并吞了一个新的领域,它将永远地占有其大部分领土。对海景的兴趣有可能不再大增,甚至还有可能略微下降,但绝不会消失。②它已进入我们的血肉,像音乐和文学一样,成为我们美感需求的一部分。无疑,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许多人可以不去看海,然而一旦爱上它,将会终生不渝。它像一个永不让人生厌的情人,一旦听见了她的声音,他就身不由己地服从。

大海对过去世世代代的人来说,是冷漠的或者敌对的;在某些人今日对它的喜悦之情中,仍有一些过往的影响。 一个失了根的人或者一个漂泊的人,一直生活在海边,他也许会比别人更容易受到海滩和波浪的吸引。也许,如果不曾失了根,他会无动于衷地看那一片他虔诚静观的风景。有些美的景色,当人是其创造者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品位,必须走出来,站得远一些,才能真正地体会其魅力。

故大海使我们愉悦的原因不出下面两端:或者这在我们的感觉中是全新的,从未见过的;或者这是一种远古的东西,一种在我们内心深处重新萌发的返祖性的古老回忆。

当大海不为人知的时候,当大海孤独寂寞的时候,它仍然是美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19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海的态度是什么?

答:                                                                          

小题2:联系语境,理解文中句①、句②的含义。

(1)句①:                                                                   

(2)句②:                                                                   

小题3:第4段中列举德·塞维尼夫人的女友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                                                                          

小题4:结合本文内容,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材料中的“恐惧”和本文第2段中的“恐惧”的含义有何不同。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一份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和大海的相遇。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李锐《看海》)

答案

小题1:感觉是冰冷的,是令人厌烦的甚至是恐惧的。

小题2:(1)拜伦和夏多布里昂用诗歌歌颂大海,从而让人们了解了大海并激发起人们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2)大海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人们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大海对人类

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题3: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出路易十五时代的巴黎人对大海的使用方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大海强烈的恐惧感。

小题4:本文第2段中的“恐惧”是指人们不了解大海,对大海有一种真正的害怕之感;而材料中的“恐惧”指小孩子向往大海,但第一次见到大海时被大海的雄伟气势所吓倒的害怕之感。

题目分析:

小题1:关键句在第2段,答案在文章中能直接找到。

小题2:句①要联系语句“诗人们远在这个时期之前就已在咏唱大海了”来回答。

句②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我们在理解它的意思时,要透过表象,理解其深层含义。

小题3:第4段中有这样的提示性句子“路易十五时代的巴黎人是这样使用大海的”,答案可以在其中找,结合文意略加概括即可。

小题4:解释重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一定要结合语境。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6分)

柴草

冬荣

(1)星期天早晨,姜君老师准备出门买担柴草,刚出巷口,就碰上个卖草的。卖草人个儿很小,扁担上两垛蓬蓬散散的柴草把他遮得严严实实。姜老师喊了声:“卖柴草的,挑过来!”柴草垛颠了一下,停住了。她准备迎过去,柴草垛却前后调了个儿,向相反方向移去。这一瞬间,姜老师看出挑草的是个孩子。之后,就只能看见穿着草鞋的两只脚。那双脚刺了一下姜老师的心——这孩子,大冷的天连袜子都没穿!那双脚倒换得很快,步幅却很小,柴草跟着颠得慌慌乱乱。

(2)姜老师以为孩子没听清,就又喊:“喂,卖草的,卖柴草的!”这声喊不但没喊住孩子,反而加剧了柴草的移动和慌乱。姜老师明白,这孩子不是没听清喊声,而是在躲避,不,在逃避!姜老师前一阵回故乡办理母亲的丧事,耽误了买草时节,现在街市上柴草很少了,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就追过去:“小孩——小孩!”“买你的草啊——你跑什么跑?”小孩偏跑,拼命跑!跑到一个小巷口,一头扎进去。姜老师知道这是条死巷,便穷追不舍。她已经不单为了买草,而是要弄明白:他干吧要跑?巷子到头了,孩子扔下柴草,钻进旁边的厕所。没了柴草的遮挡,姜老师一下子看出来,这孩子是自己的学生尚百秋。她冲着厕所嚷:“百秋——尚百秋!你出来,出来!”没有动静。又嚷:“你出不出来?你不出来我就在这儿等,等到天黑,看你能在茅厕里过夜?”

(3)姜老师班上的住校生共29名,像尚百秋这样穷的孩子11名。家里没饭吃,爹娘又不全。每月四块五角钱的伙食费全靠他们自己去挣。春天钓泥鳅,夏天抓鱼、挖黄鳝,秋冬到岗上砍草拾柴,他们把全部的星期天和每日早早晚晚都用来挣饭钱。十四五岁的孩子,一个个长不出个儿,面黄肌瘦。两只手皴出一道道血口子,也舍不得买盒二分钱的蛤蜊油。砍一担草不容易,街市上人欺小,狠杀他们的 价。眼前这担草能卖上五六角钱就算孩子幸运了。这担草,她要定了,她怎么也能多给他两天的伙食钱。姜老师就挑起草,准备先送回家,明天再给他钱。担子一上肩,心里一惊:这担草少说也有80斤。一把骨头的尚百秋竟能挑得起?可孩子正是挑着它被自己追得跌跌撞撞跑了这么远!心一酸,落下一行泪来。她放下担子,走近厕所,“百秋啊,老师家里等柴草用,我先挑去,明天给你钱。”尚百秋突然由厕所里冲出来,拽住扁担:“姜老师,这草……这草不能卖给您!”“嗯?”“是——是别人订了的。”“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呢——不对,你扯谎,谁订的?住哪儿?我跟你去!”拽着扁担的手不松,“姜老师,这担草不好,尽碎的。”“碎点就碎点儿,我是烧饭,又不拾掇房子!”“姜老师,这草太湿!”“没事儿,我晒晒。”尚百秋要哭了,“那,那这草就送给您了,您别给我钱!”说完,低了头拼命跑开。姜老师摇摇头,叹了口气。空着手的尚百秋她是追不上的。

(4)姜老师以为草真的湿,进院就摊开来晒。发现了两块石头,她一屁股跌坐在廊沿的石条上哭了起来。

(5)第二天,物理课上。她看到尚百秋一直低着脑袋不敢瞅她。她也不忍再看他。最后一个课时她让授课的朱老师捎一个纸条:“尚百秋,中午去我宿舍。姜老师。”她嘱咐朱老师一定要在下课后给他,以免影响他学习。

(6)刚吃完午饭,姜老师就在宿舍里等,桌上摆着件稀罕食品——切开了的心里美萝卜,这是特为尚百秋准备的,她是舍不得为自己买的。

(7)远远的,响起了嚓啦嚓啦的脚步声,尚百秋来了。嚓啦——嚓啦——姜老师感受着尚百秋身与心的全部沉重,沉重得她无法承受。没等学生站好喊报告,姜老师拉开门,“百秋!”一把拽进来,捺到凳子上。

(8)尚百秋低着头,两只皴得洗不净了的手在膝盖上颤抖着。姜老师伸过双手,搭住尚百秋两肩,努力摆出副轻松愉悦的样子。便想找一句合适的话开头,却总找不到。突然,她眼一热,一把搂过学生,哭出声来:“孩子,别,别害怕……”

(9)2002年金秋。姜君老师80寿诞。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二百多名学生前来庆贺。寿筵上,召集人副省长尚百秋讲述了上面那段发生在1960年的故事。他问寿星:“老师,您知道,当时我为什么那么怕您吗?”

(10)姜老师摇摇头,一冠银发颤动在灯光下,像笑容。

(11)尚百秋说:“因为您,太善良!”

(12)掌声如潮。

(13)尚百秋接着说:“如果说,几十年来,我走正了人生的路,那就是因为,我一直都在学习您!”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尚百秋讲述的故事概括出来。(3分)

小题2: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那双脚刺了一下姜老师的心——这孩子,大冷的天连袜子都没穿1

小题3:阅读下面两个文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下姜老师此时内心的感受。(4分)

(1)姜老师以为柴草真的湿,进院就摊开来晒,竞发现了两块石头。她一屁股跌坐在廊沿的石条上。

(2)突然,她眼一热,一把接过学生,哭出声来:“孩子,别,别害怕……”

小题4:本文中除了姜老师,尚百秋的形象也很突出,请结合全文探究他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小题5:在姜老师的80寿诞上,尚百秋为什么要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2分)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