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共8分)

【选段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段二】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旨,于一日遂辞归。秦青乃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薛谭、苏青:传说中的两位歌唱家。  ②节:古代乐器名,用竹编成,形状像箕,上合下开,可拍打成声,调整音乐的节奏。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2分)

A.余挐一小舟

B.渔人甚异之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薛谭乃谢求反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⑵秦青乃饯于郊衢

小题3:两选段皆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对西湖奇景,或对歌唱家的歌声进行了描绘。请选择其中一选段,予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 B

小题2: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痴的人呢!(后半句译成“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也可)  ⑵秦青于是在城郊大道旁为他饯行。

小题3:示例一:在选段一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用清幽淡雅的笔调,将西湖的景色与天、云,与周围的山、雪、亭、人等融合在一起,正面描写出了其唯美壮阔的特点,显示了作者对物、人、天地关系的理解;在这之前,作者冒雪黑夜前往西湖赏景,后偶遇两位金陵人一起同赏美景,若逢知己般快乐,这是对西湖景色之美的侧面烘托。两相结合,让人对西湖雪景充满了向往。示例二:选段二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用听觉和视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正面描绘了秦青高亢且满含情感的歌声及其强大的感染力。其后,再用开始自以为是而后“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的薛谭言行侧面表现了歌唱家秦青歌艺之高超。正侧结合,更加突出秦青歌艺。

小题1:

题目分析:古文中字词的“有法”主要是词类的活用。B中加点字是形容词动用,其它三句中加点字是能假,故选B。

小题2:

题目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痴”“似”“ 饯”,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题目分析:选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句子,分别说明其表达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实验题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晶体(K3[Fe(C2O4)3]·3H2O)有很重要的用途。可用如下流程来制备。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1)要从溶液中得到绿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按前后顺序填)

a.过滤洗涤     b.蒸发浓缩     c.冷却结晶    d.灼烧    e.干燥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Fe(C2O4)3]·3H2O)中铁元素含量,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1:称量5.000g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配制成250ml溶液。

步骤2:取所配溶液25.00ml于锥形瓶中,加稀H2SO4酸化,滴加KMnO4溶液至草酸根恰好全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同时,MnO4被还原成Mn2+。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加热至黄色刚好消失,过滤,洗涤,将过滤及洗涤所得溶液收集到锥形瓶中,此时,溶液仍里酸性。

步骤3:在酸性条件下,用0.010mol/L KMnO4溶液滴定步骤二所得溶液至终点,共做三次实验,平均消耗KMnO4溶液20.00ml,滴定中MnO4,被还原成Mn2+

(2)步骤1中,配制三草酸合铁酸钾溶液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以外还有                  

主要操作步骤依次是:称量、溶解、转移、        、定容、摇匀。

(3)步骤2中,加入锌粉的目的是                              

(4)步骤3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步骤2中,若加入的KMnO4的溶液的量不够,则测得的铁含量       。(选填“偏低”、“偏高”、“不变”)

(6)某同学将8.74 g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K3[Fe(C2O4)3])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所得固体的质量为5.42g,同时得到密度为1.647 g/L(已折合成标准状况下)气体(是物质的量之比为4:5的混合气体)。研究固体产物得知,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而盐只有K2CO3。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