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17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饿 其 体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委而之( )       (2)域民不封疆之界(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 (4)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4: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问题。(4分)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小题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答案

小题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2:离开    靠、凭   常常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小题3:(1)所以君子(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2)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思对即可)

小题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小题5:这些人都出身卑微,但他们历经了磨难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小题1:

题目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小题2:

题目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去”是古今异义字词,“衡”是通假字。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3:

题目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君子”“ 忧患”“生”“死”“安乐”,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就是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根据所学直接回答即可,注意用原句。

小题5:

题目分析: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从六人的出身和后来被重用两个方面概括即可。

填空题
问答题

以下是一组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材料:
材料1
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新,实现了人类基本生产手段由手工工具向机器系统的转变,人类从此步入工业文明时代……
——摘自《生态经济》2001年第4期
材料2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大量自然资源在涸泽而渔的行为中被耗竭,如矿藏资源被严重浪费;森林面积因过度砍伐而不断减少,尤其是蓄积量不断减少,导致森林质量下降,在我国东部已几乎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已几乎没有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不仅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而且威胁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从而影响到中 * * 的生存。
——摘自《生态经济》2001年第3期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技术革命,促进了绿色科技的发展,而现代科技的绿色浪潮,则使现代科技的基本职能和价值目标已由单纯开发利用自然向有效保护和大力建设自然转变。因此,人类文明已不能主要依靠深挖地球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来获取发展,使人类迈进以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主的生态文明时代,这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自《生态经济》2001年第4期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
(2)请分析材料2所说明的问题。
(3)从材料3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