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前人民所有土地,照面积纳税,分上中下三等、……要消除这种不合理现象,应该使税和地价相称……不如照价征税,贵地收税多,贱地收税少。……国家在地契之中,应批明国家当需地时,随时可照地契之价收买,方能无弊……国家据其地价,载在户籍,所报之价即为规定之价,此后地价之增加,成为公家所有,私人不能享有其利,地主虽欲垄断,其将何辞之可籍哉。

——摘编自《孙中山个全集》

材料二  1959年5月17日,(古巴)革命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这是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土改法。土改法规定废除大庄园制度,对每个自然人或法人占有30卡瓦耶里亚(约402公顷)以上的土地予以征收。这次土改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没收本国大庄园主的土地,第二阶段把在古巴的全部美国垄断资本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政府没有将征收的大部分庄园的土地在大庄园的农业工人中进行分配,而是成立国营人民农场和甘蔗合作社。

——摘编自肖枫《古巴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

材料三 英国两次国有化高潮都由工党领导,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英国国有化的推行一直受到工党所信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驱使,是其“社会主义试验”的一部分,……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在政府调节经济的各项措施中,最重要的是财政调节手段,而财政调节手段之所以能发生作用,关键在于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预算……可见,实行“国有化”最终是为了实现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经济稳定的目标。此外,二战后,英国经济再次遭到重创,经济实力不可挽回地衰落了,人心向往工党倡导的战后新社会。同时,保守党开始反思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仅仅放弃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实行凯恩斯主义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辅助以若干的“制度”方面的改良措施。

——摘编自毛锐《论二战后英国国有化运动》

(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手段有哪些,试分析其目的。(9分)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古巴土地改革政策与孙中山的土地政策有何差别?(6分)试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过的类似于古巴的国有化措施。(2分)

(3)据材料三回答,二战后初期英国实行国有化政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和实行国有化政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答案

(1)手段:核定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3分)

目的:改变以往不合理的纳税方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民生,避免贫富分化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6分)

(2)差别:孙中山的土地政策具有明显过渡性且并未执行,古巴明确、有序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孙中山的土地政策不涉及外国财产,古巴没收了外国土地;孙中山允许私有土地存在,古巴力图实现土地公有。(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措施:三大改造。(2分)

(3)原因:执政党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驱动;稳定、发展经济的需要;经济衰退,人心思变;在野党吸取历史教训,推动政府改革。(8分)

注意的问题: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随着客观环境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题目分析:

第⑴小题:该题两小问,其中第一问的手段可从材料中“照面积纳税”、“ 不如照价征”、“ 成为公家所有”等处可以看出是:核定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第二小问的目的在材料中也不难看出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不合理的纳税方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改善民生,避免贫富分化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⑵小题:该题考查学生的比较与分析能力,根据两则材料对二者政策的解读,第一小问的区别主要是:孙中山的土地政策具有明显过渡性且并未执行,古巴明确、有序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孙中山的土地政策不涉及外国财产,古巴没收了外国土地;孙中山允许私有土地存在,古巴力图实现土地公有。第二小问比较简单,类似的国有化措施如三大改造等。

第⑶小题:第一小问属于内敛型试题,须紧扣材料,依据材料三中“英国两次国有化高潮都由工党领导,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叙述,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式问题,比如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随着客观环境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