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12分)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①,如之何②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②如之何:对他怎么办。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七里之(       )             (2)(       )非不深也

(3)威天下不以兵(         )之利  (4)攻亲戚之所( )

(5)(        )寡人之身 (6)寡人(        )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 * * 者乎?

D.先帝不以臣卑鄙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小题4: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断句(断一处)(2分)

小题5:[乙]文中“仁者无敌”可用[甲]文中哪句话来解释(2分)

答案

小题1:(1)外城(2)护城河(3)铠甲,这里泛指武器装备(4)通“叛 ”背叛

小题2:C      

小题3:(1)天下都顺从的一方就会有很多人帮助,连亲戚朋友父母兄弟都背叛的一方就会很少有人帮助。

(2)大王前去攻打他们,谁能与大王对抗。

小题4: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小题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

题目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

题目分析:这里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用法的考查上。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虚词的用法多进行归类和总结,掌握重要虚词的一般分类,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准确含义。特别掌握有关“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这里C中与例句都是连词“用来”。

小题3:

题目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小题4:

题目分析:学生的断句能力,一定按内容和结构来进行划分。有时可以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虚词,如:“盖”“夫”等一般用在句首,“而”“则”“于”等一般用在句中,“矣”“耳”等一般用在句末。

小题5:

题目分析: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