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18分)氨、氯气和溴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常见试剂:

(1)实验室利用反应:2NH3+3CuON2+3Cu+3H2O中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2O的质量可以测定铜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实验装置(加热及夹持装置未画出)如下。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      (填‘‘A”‘‘B”)处酒精灯;c中碱石灰的作用为               

上述装置设计尚存在缺陷,应在          (填上述仪器字母序号)之间再加一个装置,请画出该装置(注明所需试剂)。

(2)实验室用Cl2从盐湖苦卤(富含K+、Ca2+、Mg2+、Br、SO、Cl等)中提取较纯净的氯化钾晶体及液溴,流程如下:

①步骤I中液体静置分层后,从分液漏斗中分离出无色溶液A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②加入试剂x的目的是              ;步骤Ⅳ中试剂y的化学式为              

③步骤v中蒸发溶液D时需要的仪器除酒精灯、三脚架外还需                   

(3)Br2和FeCl3的稀溶液均呈黄色。将少量稀溴水滴入稀FeCl2溶液得黄色溶液,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二者混合能否发生反应:取少量混合溶液,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振荡溶液变蓝色,则二者未发生化学反应。该实验设计不正确,错误在于____       。设计合理实验检验溴水和FeCl2溶液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答案

(18分)

(1)A(1分)吸收反应产生的水(1分)AB(2分)(2分,其它合理答案也得分)

(2)①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或使塞上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拧开分液漏斗下口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留下,当下层液体流完后迅速关闭下口活塞,将无色液体A从上口倒出。(2分)

②除去SO42‾(2分) K2CO3(2分)

③蒸发皿、玻璃棒(2分)

(3)因为Br2和Fe3+都能把I‾氧化成I2,使溶液变蓝,无法得出结论;(2分)取少量黄色混合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反之则不反应。(2分)

题目分析:(1)先点燃A处的酒精灯,产生的氨气把装置内的空气排出,防止出现误差;碱石灰具有吸水性,吸收反应产生的水;因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制取的氨气中含有水分,所以AB之间增加干燥NH3的装置,如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2)①为了使液体顺利滴下,应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或使塞上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拧开分液漏斗下口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留下,当下层液体流完后迅速关闭下口活塞,将无色液体A从上口倒出。

②杂质SO42‾用BaCl2溶液去除,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除去Mg2+,再用K2CO3除去Ca2+和过量的BaCl2,所以试剂x为BaCl2溶液,作用是除去SO42‾;试剂y为K2CO3

③步骤v为蒸发结晶,蒸发溶液需要的仪器除酒精灯、三脚架外还需蒸发皿、玻璃棒。

(3)因为Br2和Fe3+都具有氧化性,都能把I‾氧化成I2,使溶液变蓝,所以无法得出结论;若溴水和FeCl2溶液反应,则生成Fe3+,加KSCN溶液可验证,所以实验方法为:取少量黄色混合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反之则不反应。

单项选择题 配伍题
单项选择题

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竞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竞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倚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弃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竞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津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节选自《八大山人传》)

[注] 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 翛(xiāo)然无画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画家规矩的约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纠缠。⑤跋:通“茇”,蜡烛根。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八大山人内心愤激郁结的一组是()。

①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

②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

③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④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

⑤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⑥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