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土地平旷,屋舍然 。俨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3)无与为乐者 。念: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小题4:(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妻子和孩子(3)考虑,想到(4)只是

小题2:(1)(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还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小题3: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幸福和睦的理想社会。(意思对即可)

小题4: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小题1:

题目分析:这四个词语解释中(2)(4)为古今异义词,一定要分清今义和古义,尤其是“妻子”古代是两个词。(1(3)为重点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认真记忆。

小题2:

题目分析:(1)翻译中要注意“今”解释为“现在”;“无论”解释为“不必说,更不必说”。(2)注意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小的比喻句,翻译时要体现出来。

小题3:

题目分析:【甲】文写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写了社会环境的祥和安宁,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及他们听到桃源外人悲惨生活的叹惋,我们可知本文作者其实是借虚幻的桃花源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那就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幸福和睦的理想社会。

小题4:

题目分析:作者与同是被贬谪的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看到了月光下承天寺优美的景色,发出了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所以我们就考虑出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被贬谪后不得不为“闲人”的悲凉,有与知己月夜漫步畅谈的悠闲,也有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感慨,作者有一腔报国志,却无处施展。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