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3分)各出于何种考虑?(6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4分)

(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8分)

答案

(1)主张: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1分)

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4分)主张: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2分)

考虑:为了发展民族工业,解决资本短缺问题。(2分)

(2)本质差异: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分)

(3)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分)

(4)20世纪初命运的主要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4分)

20世纪末命运的主要原因:中国的独立自主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邓 * * 理论,特别是邓 * * 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4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同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加线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