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实验室常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现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也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并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进行比较(即比较反应的快慢).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均以生成25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已忽略,相关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KClO3质量催化剂待测数据
1.2g无其他物质
1.2gCuO 0.5g
1.2gMnO2 0.5g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的“待测数据”指______.

(2)本实验装置图中量气装置B由球形干燥管、乳胶管和50mL带刻度玻璃管改造后组装而成,此处所用液体通常选择______(填字母编号).

A、水          B、浓硫酸          C、双氧水          D、无水酒精

(3)若要证明实验②中球形干燥管内收集的气体是O2,可待气体收集结束后,先调整B装置左右液面相平,再用弹簧夹夹住B中乳胶管,拔去干燥管上单孔橡皮塞,______,观察现象.

(4)为探究CuO在实验②中是否起催化作用,除与实验①比较外,还需补做如下实验(无需写出具体操作):a.证明CuO的质量没有改变;b.______.

(5)为证明氧化铜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设计以下实验步骤:

a.准确称量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

b.完成实验②;

c.待反应完全后,将实验②反应容器中的物质进行溶解、______、______、干燥、称量;

d.对比反应前后氧化铜的质量.

答案

(1)在催化剂质量相同,生成气体体积确定的条件下,通过反应时间长短可以比较出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故答案为:生成25mL气体所需的时间;

(2)图示装置利用排出液体的体积等于生成气体体积,气体只要不溶于水,一般都用水,而浓硫酸、双氧水及无水酒精成本高且双氧水还能产生少量氧气,影响测量结果,故选A.

③利用氧气的助燃特点,检验氧气的方法为:伸入带火星小木条.

④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而氧化铜在本实验中作为催化剂,故答案为:证明CuO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5)氧化铜不溶于水,可用溶解、过滤、洗涤、烘干的方法回收.

故答案为:(1)生成25mL气体所需的时间(2)A(3)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4)证明CuO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5)过滤、洗涤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中庸”辨析

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 * * 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小题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小题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