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某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速度缓慢.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现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____________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1)请你帮助该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该同学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______;

(3)如果在68克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理论上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根据实验一与二的过程分析可以知道它们是对实验三的对比,实验一是直接加热过氧化氢,有氧气放出但很慢;实验二是直接加热二氧化锰无氧气放出,实验三是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混合,能迅速放出氧气,说明二氧化锰是这一反应的催化剂.

故答案为:(1)①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②有大量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

(2)对比(或对照等)

(3)68克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68×5%=3.4g

设3.4g过氧化氢理论上产生氧气的质量是X

2H2O2

 二氧化锰 
.
 
2H2O+O2

68                 32

3.4g                X

则有:78:32=3.4:X  解得X=1.6g

答可制的氧气1.6g

阅读理解与欣赏

惊蛰

苇岸

  ①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②“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③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呜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④“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选自《大地上的事情》)

1.根据文意,请概括“惊蛰”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③段首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指出其中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并简要分析说明是怎样运用的。A.把新鲜的杨树叶浸在有水的容器中,并使阳光照射树叶,就会有气泡从叶子表面逸出并升出水面。如果日光逐渐减少,气泡也逐渐减少。如果使之照不到阳光,则气泡完全停止产生。如果继续使之照到阳光,又有气泡逸出。日光强度逐渐增加,气泡也逐渐增加。由此可见,杨树叶放出气泡可能与日光有关。B.人们最初发现腐烂的肉会突然长出蛆来而一直认为蛆:是肉变成的。1668年,意大利医生雷地为了检验这种说法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块块肉放在一个个容器中,有些盖上细布,有的不盖,苍蝇能自由进出那些不盖细布的容器里。结果只有那些不盖细布的容器中的肉才长出蛆来,而盖了细布的容器内的肉腐烂了也不生蛆。由此他断定:蛆是苍蝇产在肉上的极微小的卵长出来的,不是肉变成的。’C.七十年代初,湖北某地区出现了一种原因不明的烧热病,患者皮肤烧热而又少许。一支利•研队深入这些地区调查,发现发病区都是产棉区,而且发病前一年棉田面积都有明显扩大。可是,棉田面积扩大同烧热病有何联系呢?在深入调查中,一位老农患者的谈话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这位患者说“发病前一年我们队里棉田扩大,棉花大丰收,棉籽多得不得了,每人分了十几斤。”在继续调查中,许多患者还共同反映,那年的棉油味道不好,吃了麻口。又调查了一百多个油厂,以及由他们供应的社队。结果发现,凡是烧热病患者都吃过粗制的棉籽油。于是科研人员得出结论:大量食用不合质量要求的棉籽油同患烧热病有因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