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

材料一 中国政府严正声明,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6分)

(2)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6分)

材料二 日本政府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各地陆续发起了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活动;然而在游行过程中极少数市民无视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制造了打砸商店、焚烧日系车辆、甚至殴打在华日本人等不和谐事件。

(3)请运用公民的有关知识,阐明你对上述事件的态度。(6分)

答案

(1)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的严正声明,体现了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的根本利益;

②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重要因素,领土是国家存在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

③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国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标志。

(2)①努力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时代的要求;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应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日本的合作关系,努力化解分歧、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2)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日本购岛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也损害了我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公民要采取实际行动加以反对,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②公民有集会、游行和示威的自由和权利。针对日本“购岛”事件组织抗日游行,这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

③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借口抗日游行而打砸商店等行为,是无序政治参与的表现,要坚决反对。

④公民政治参与应依法有序进行,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接受政府管理,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题目分析:本题以钓鱼岛事件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回答第(|)问时,审读设问是评析题。对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进行评析。可以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等角度回答,第(2)问实质是考查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运用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回答即可。第(3)问是从公民的角度分析,也就是运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知识分析态度。

点评:本题分析材料前先看设问,看设问的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第二带着设问读材料,分析材料有几层意思及层间联系。抓住材料中心。第三回忆教材列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完成对材料的语言转化。第四组织答案,第五完善答案回头看,一看答案是否围绕设问,二看是否漏要点三看是否做到了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单项选择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文化之所以是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是因为在时间长流中,当代意识能够完全脱离“文化既成之物”,另外创造新的文化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很难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一般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