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①做医生的邻居跟我讲了个事儿:他的一个病人,挺年轻的姑娘,患了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就是身体分泌的那些汗液、胃液和唾液都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必须借助专门的导管将类似胃酸的物质输入体内,才能稍稍缓解;更残忍的,这种病人不能见阳光。阳光就像一台榨汁机,会很快耗完病人的体液,就像在榨取一个鲜嫩的苹果,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现在的医术还无法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在谨慎地反复会诊之后,他们诊断,这个姑娘最多还能再活10个月。

       ②姑娘的病房,窗帘是日夜拉上的,只有镍灯发出淡淡的冷光。只有月光很暗淡的夜晚,病人才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到院子里散步。

       ③医生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苍白的脸,却也从没见过那样明亮的眼神。每次他进去的时候,都看见那个姑娘在专心致志地涂指甲油,鲜艳通红的那种,和她的苍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两个多月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外有个患干燥症的病人,生活在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里,活了3年之久,希望这则消息可以使这个姑娘宽慰一些,我打印下来,去找那个医生。

       ⑤医生听清来意,摇摇头,说没有用了,她已经去了。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医生叹口气:“她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我们通知了她的父母,但谁也劝不住。后来听说她根本没爬上去,只是在天山脚下的草原骑马,病情当场发作,救治无效,就没了。挺可惜的,才22岁,听说恋爱都没谈过……”

       ⑥身患绝症的年轻女孩,让自己的生命提前在明媚的阳光下凋谢,该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

       ⑦医生又说,她和你一样,喜欢读书写东西,在整理病人遗物的时候,整理出来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每种颜色外面都贴了张小纸条,是她自己给那些指甲油起的名字。其中,淡蓝色的,叫做“豆蔻”;银色的,叫做“妖精”;而大红的那支,她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字,叫做“与子偕老”。听得我心酸。

       ⑧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⑨她鲜红的指甲油,也许一直是她心底下鲜红的太阳。可是,她不能舍弃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检测生命硬度和质量的阳光,还有尘世每日升起的太阳。

       ⑩我们健康人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阳光,就像看到、触摸到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疏忽,而非珍视。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 作者:邢汶)

1.下面三项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适合做文章的标题?为什么?

      A.《生命啊,生命》  B.《阳光啊,阳光》  C.《阳光与生命》

     答:选          项。因为                                                                                               

2.作者善于运用一些修饰语来传情达意。

      例如:(1)用“                ”来修饰姑娘的脸,说明                                                 

   (2)用“                ”来修饰阳光,借此来比喻                                               等等。

3.文中多次提到姑娘用的指甲油,由指甲油我们可以联想到姑娘                      的精神面貌。

4.第⑨段画线句中,你认为“生命的硬度”是指                              ,“生命的质量”是

     指                                           

5.第⑤段中说姑娘“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你是否赞成她的这一行动?为什么?

     答:                                                                                                                              

6.对于阳光、空气、水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健康的人常常会熟视无睹地“疏

     忽”它们的存在。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它们?为什么?

     答:                                                                                                                              

答案

1.C;本文作者从姑娘生命的历程中体会到虽然生命重要,但“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

     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的道理,引导人们去“珍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单纯地说

    “生命”或“阳光”一个方面。(不求文字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2.(1)苍白 姑娘身患绝症,身体虚弱 (2)明媚(或:鲜红) 世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

3.有强烈的爱美之心,更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意符即可)

4.人坚强的意志 人崇高的精神

5.可赞成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顽强的精神来感受阳光等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不赞成,因为她也应该

     珍爱生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无论赞成与否,言之有理即可)

6.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

姚平仲小传

[宋] 陆游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贼平,平仲功冠军冠军:在全军中居首位

B.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适:恰好

C.厚赐金帛,许以殊赏殊:特别,特殊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物色: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

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莫识也

B.宣抚使童贯召与语

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平仲是北宋末年的抗金爱国将领,小传在交代过主人公的身世后,先叙述姚的少年事迹。他十八岁即大败西夏,扬名西陲,但因“负气不少屈”而得罪了童贯,因而受赏不及其功。后去睦州平叛,事成,由于童的阻挠,“一见上”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B.接着记述平仲中年奇袭金兵的往事,重点写他“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的壮举,而对他的偷袭失败又用了“连破两寨,而虏已夜徙去”来表示自己的惋惜之情。作者隐去姚急于求功,不等援兵到即急速出兵,结果被金兵发现,自己兵败逃亡的史实。

C.最后则记述了姚晚年的出世隐遁生活,无论是写姚骑青骡亡命,或是写他隐居后“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还是写他八十余岁紫髯童颜,健步如飞,“秘不言得道之由”,都增添了这位“失败的英雄”的传奇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D.作者将主人公置于“双向矛盾”(一是对战场上的敌人,二是对朝廷里的 * * 臣)中来刻画,不仅写出了他的事功,而且写活了他的性格,可谓大处落笔,形神兼备。而寓褒贬于客观的叙述之中的写法,则是大诗人诗歌创作技巧在传记写作上的“牛刀小试”。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