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材料一:全国优秀农民工杨超面对乡亲们“你年轻,又有见识,就回来带着我们干”的恳求,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领大家致富。回到老家,杨超接连做了四件事:第一,投资2万元建成年出栏50头的养猪场,可接纳四五个人就业,同时修通了3公里的公路;第二,退耕还林,种植了近300株核桃树苗,既获得了政府补贴,又增加了收入;第三,在县城租门面房,办起了一个小超市,经营村民缺乏销路的香菇、木耳等产品,帮助乡亲们增加收入;第四,参加全市组织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公开招考,被选送到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学习。他说,要想干出一番事业,不“充电”不行!

材料二:今年3月5日,温 * * * *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⑴材料一中,杨超投资的猪场、超市门面房归谁所有?(2分)杨超退耕还林、种植核桃树,符合国家哪一发展战略的要求?(1分)这一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什么?(2分)

⑵材料二中温 * * 所说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2分) 说说要分好这个"蛋糕" ,应注意哪些问题?(2 分)

⑶结合材料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3 分)

答案

(1)(5分)(1)猪场属杨超所有,超市门面房归房子主人所有。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2)(4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分好这个"蛋糕" ,应注意: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好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3)(3分)我们应该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共同的问题,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 * * 伟大复兴的使命。

本题以农民工的创业和温 * * 的讲话为背景。本题不再单纯地考查某一知识点,而是将教材知识与时事内容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平时既要认知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善于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养成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好习惯,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回答相关理论观点,解决现实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竹林的故事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议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已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竞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3月,有删改)

1.小说以叙述“三姑娘”的故事为主,却以“竹林的故事”为题,有何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沈从文在谈及《边城》的创作时,承认曾经受到《竹林的故事》的影响。试从人物形象角度,谈谈三姑娘和翠翠有何相似与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情节不具备完整的连贯性,叙述语言跳跃、简约、清朗、隽永,作品风格冲淡朴实。

B.小说用第一人称手法,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情节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C.三姑娘深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母亲,母亲也深爱着唯一的女儿。但两人对爱的付出方式都不能被对方理解,心中藏着隔阂。

D.“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这是因为竹林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鸟儿的呜叫而不再在意这些声音了。

E.小说中并非没有痛苦和悲剧,但被化解在静穆的描写和三姑娘母女平静的生活中,体现出作者以“悲慈之心写人同悲苦,在美好的人性人情中得到解脱”的创作理想。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