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倭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暠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用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231

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摘自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摘自《明神宗实录》卷262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2分)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4分)

(3)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4分)

答案

(1)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1分)原因是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1分)

(2)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2分)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2分)

(3)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2分)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1分)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1分)

题目分析: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及原因。明初“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官民出海同外国贸易。原因是“倭寇浙东……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打击倭寇骚扰,确保海防安宁。

(2)材料二指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部分沦为倭寇。“死党一成,勾连入寇”,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致使沿海地区许多靠从事外贸为生的商人与平民生计无着,为了生存,他们铤而走险,进行走私贸易,甚至进行海盗式的劫掠,反而加剧倭患。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明代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

点评:本题概述了明代“倭患”问题的产生与海禁政策的实施,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违背规律必受惩罚;海禁政策于事无补,实行积极灵活的开放政策才是长治久安之道;解决问题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问答题 简答题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