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3.试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真正含义。

                                                                                                                                                              

4.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

1.文中父亲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民。他善良、正直、有点固执,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2.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雨夜,白发的父亲为“我”挑书的感人故事,赞颂了父亲深沉无私的爱以及对“我”的希望和鼓励,表达了“我”要继续努力、积极进取的决心。

3.④段画线句子含义: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⑥段画线句子含义:“我”感受到了父亲所给予我的激励,努力向前。

4.除语言、行动描写外,还有肖像描写,如“白发苍苍”、“修长的身子”、背“压成弓形”等。

问答题

1.著名经济学家王绍光说,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80年代初期在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数据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这一数据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稍好外,贫富悬殊要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大,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如果短期内没有政策来调节的话,还会继续恶化。大量的收入在富裕阶层沉淀,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较大,影响低收人人士的积极性,降低了大多数人的消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已从一个收入差距不大,甚至较为均等的国家演变为收入差距相当突出的国家;而近年来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现实,应该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以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中国1998年的基尼系数已达0.456,比一般认为的“非常不平等”的系数0.4还高。2.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字显示,中国城乡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这引起了此间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呼吁,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仅对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刺激内需有关键性作用,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2000年前三季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79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8.4%;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为1500元,增幅仅为2.5%,而且主要是农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所至。受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播种面积锐减的影响,2000年夏粮和早稻减产145万公斤,预计秋粮也将减产。虽然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将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但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有限。3.当今中国贫富分化的现状透析: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分化。城镇人均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72:1扩大到1944年的2.6:1。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之间的贫富分化。若按国家统计局分类法,将经济单位分为国有、集体、其他三类,并以集体单位收入为1,则国有、集体、其他经济单位收入之比,1985年为1.25:1:1.49,1991年为 1.33:1:1.86,1996年为1.46:1:1.92。不同行业之间的贫富分化。同一经济类型中不同行业有较大的差别:1995年国有单位收入最高的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人均收入高4027元,比倒数第二位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高3166元;其他经济单位内最高的金融保险业比最低的机关高10099元,比倒数第二位的采掘业高7775元;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更大;国有航空业比其他单位的机关高10146元,比其他单位的采掘业商7512元。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贫富分化。1996年国有单位经营人员收入15519元、集体16248元、其他 51129元,而其相应的职工收入为6280、4302、8261元,两者相差分别为2.5倍、3.8倍、6.2倍。农村居民之间的贫富分化。受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居民贫富分化有两种情况,首先是不同从业群体之间的贫富分化:从事种植业的农民与乡镇企业职工相比,收入差距为1~2倍;与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相比,收入差距2—5倍。其次是不同区域之间的贫富分化:198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1.3元,东、中、西部地区农民纯收入之比为1.39:1.11:1。199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8.5元,东、中、西部地区之比为1.71:1.26:1。199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人为921.6,其中东部地区人均纯收人为1396.3元、中部地区为816.3元、西部地区为682.3元,东、中、西部之比为2.05:1.20:1。199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1578元,东、中、西部地区之比为2.30:1.30:1。其中江苏省锡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290元,而贵州省毕节地区486元,云南省思茅地区为426元,其间差距超过 10倍。雇主与雇工之间的贫富分化。雇工规模在10~30人,雇主与雇工的收入差距在15~40倍;31~50人的差距在40~70倍;51~100人的差距约65~130倍。据浙江省温州市的一项调查,在一般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的年收人为一般职工的21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企业中,企业主的年收人为一般职工的79倍。据调查,私有企业主拥有生产资料的增值速度惊人,全国11个省26个村有企业的增值速度为年55.6%。全国颇具有声望的49家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私有企业,在投资经营的5年多里,资产总额增长19.4倍,平均每年增值76.4%。这一极高的增值速度是1949年前民族资本所难以比拟的。上述贫富分化现象,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不合理性方面而言,主要是贫富分化中存在着致富手段、致富领域、致富程度的不合理性,由此导致社会分配秩序的混乱,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人们的满意度却没有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贫富差距有所拉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差距拉大。据测算,中国目前亿万富翁1000人,百万富翁300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还有近5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令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而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50.24%,这方面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居西方国家贫富差距之首的美国。二是城乡差距拉大。由于多种原因,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趋势,有些地方增产不增收,使改革开放以来本已缩小的城乡经济差距又有所扩大。三是行业差距拉大。近年来,金融、保险、外贸、邮电、交通、电力、烟草等行业的收入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文化、教育、科研、采掘、勘探、纺织等行业收入明显偏低。从工资统计上看,差距在1倍到3倍之间。若考虑垄断行业职工享受的奖金、劳务费等名目繁多的工资外收入和住房等非货币收入,那么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就更加明显。四是地区差距拉大。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已接近或超过4:1。东南沿海地区与贵州、甘肃省等省份的差距更超过7倍以上。巨大的收入差距成为近年来“孔雀东南飞”的重要原因。5.中国学者指出,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中国自古以来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说法。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句话,当然不一定准确。但若将其理解为不赞成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应加以控制、调节,保持社会安定,则是民心所向。6.中国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有多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地域因素形成的,比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东部地区人们的收入向来高于西部、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历来高于农村居民。7.据统计,到1999年,中央政府累计安排的扶贫资金共1378亿元。仅1999年的扶贫资金就达到248亿元,比80年代增长了30倍。失业、下岗、早年退休、无人赡养者是城镇贫困人口的主流,政府对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十分关注。去年我国共有281万城市居民领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金额 196900万元,涉及全国677个城市和1638个县。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