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4分)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2)面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机遇期”,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有何影响?(4分)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只有开放兼容。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8分)

答案

(1)虚对: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o(2分)

影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2)开展洋务运动;(2分)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

(3)全面融入世界全球化潮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分)

经验:顺应世界潮流,坚持改革开放。(2分,言之有理即可)

题目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之前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但是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2)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是指这一时期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3)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是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指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是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于经验总结言之有理即可,但要紧扣开放这一中心议题。

点评:由于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要养成阅读原始史料的习惯,要把有关材料同教材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2.要全面地理解、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对于一些内容较多的材料题,同学们要按照试题的有关要求仔细阅读,认真分析。3.要学会处理多种形式的材料,如对有关图片的分析理解、对地图的分析、对图表数据的处理、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处理等。4.要注意将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