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非典时期的怕和爱

北大一学生写信为父母祈祷  

  4月21日晚,父母把我叫回了家。吃饭时,他们告诉我,他们所在的医院已经被北京市卫生局指定为“非典”专门接收医院了,一个星期之内将清空所有的病人,集中所有的医护人员专门救治“非典”病人。他们叫我回来,就是为了告诉我这件事,并让我带够衣服和钱,叫我以后不要回家了。他们也要被封闭在医院内不许出来,什么时候能结束还是未知数。

  这个消息如晴空霹雳一般。我当时不知说什么好,半天说出一句:“你们会不会感染上?”可是谁都知道,赶上这事的医生被感染率是相当高的。我想让他们辞职不干了,我说:以后我上班养活你们。父母只是笑笑,说我孩子气。由于他们都在一个医院工作,所以可以享受只去一个人的待遇。当我要求他们只去一个人时,他们几乎同时说:“我去!”父亲说,他是一家之主,有责任承担这个危险。而母亲说,如果只有一个人去的话,那就是她去。他们就在饭桌上这么平静地争着,而我的心却像被刺破了一样,我不敢相信我的家有一天会面临这种生死抉择。

  他们让我决定谁去,我快要哭出来了,感到极度的无助和伤心。我嚷着:“无论你们谁染上,咱们这个家就要完了,你们谁也不许去!”最后,母亲慈祥地看着我,说了一句我一想起来就要流眼泪的话:“你以后会有自己的家庭的,你已经长大了。”母亲说这话的时候那种慈祥、平和但又不容置疑的语气,让我心碎欲裂。”我和你爸爸这么多年的夫妻了,谁去都不放心,就像你现在不放心我们一样,所以叫你回来之前,我们已经决定了——两个人都去,比起那些孩子还小的同事,我们感到幸运多了。”

  此时我的叫喊、我的眼泪已经无济于事,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父亲说他做了30多年的医生,在这种困难当头的时候,决不能愧对医生这个称号,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我不知怎么办了,坐在那里傻傻地发呆。电话响起,是父亲医学院的同学听说了这个消息打电话来问候,父亲在电话里还笑着说,要是他“光荣”了,就是他们班第一个为医疗事业献身的人。母亲安静地给我收拾着东西。我本来每周都回家,但这次给我带够了换洗的衣服。我只能这样返回学校了。一想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才能见到我的父母,我就泪如泉涌。街上是各色各样的行人,有的和父母一起出来去超市购物。我想着我们家本来也和他们一样的,我的父母也会下班后去超市,去某市场讨价还价。他们本来就不是什么崇高的伟人,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只是在这个时候忠于自己的职责而已。我多年来养成的玩世不恭、叛逆不羁,在瞬间土崩瓦解,我多想再天天听我妈的唠叨,而不是从今天起为他们担惊受怕,有家不能回。

  我现在真的不知怎么办好,回到实验室坐在电脑前发呆,每到吃饭时就忍不住流眼泪。我亲爱的朋友,请为我的父母祈祷,祝他们平安,好吗?这也是我现在惟一能做的,谢谢你们。祝你们和你们的父母都健康。

1.这不是文学创作,这是真情的呼唤。“我亲爱的朋友,请为我的父母祈祷,祝他们平安,好吗?”亲爱的同学们,请在下面写出你认为最合适的祈祷语,分担这位北大学生的担忧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一个细节最令你感动?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写出是什么使你如此感动。

  细节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体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本来就不是什么崇高的伟人,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只是在这个时候忠于自己的职责而已。”是的,在国难当头、在洪涝泛滥、在偶遇险境……“生死抉择”关头,不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光荣”了。说一说你所熟悉的故事(简述即可),并写出你对此人此事的评价。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SARS肆虐时期, * * 胡 * * 、 * * 温 * * 亲临学校、社区、医院,打造了新一代核心领导的”亲民”形象,相信同学们都在媒体上目睹过。温 * * * * 在此期间到香港视察,借用了一句古诗激励香港人民与“非典”做斗争。请你猜猜,是下面哪一句?这诗句你可能学过,也可能没学,请写出你的“模糊”理解。古诗句备选: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我的选择: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祝您平安,早日击退病魔,凯旋而归。(答案不唯一)  

2.细节概述:父母在饭桌边争着去“非典”接收医院工作。

我的体味:面临生死抉择,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坦诚朴实的话语既表现了父母深厚的感情,也展示了崇高的情怀。(言之有理即可)  

3.故事:甲午海战中,清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军舰奋勇杀敌,最后开舰向日舰撞击,不幸被鱼雷击中,英勇献身。

评价: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值得人们纪念。邓世昌的壮举体现了中 * * 的精神气质。(答案不唯一)  

4.选择:B

理解:如果因为有利于国家民众的生存而牺牲自己,就不会考虑什么祸与福而逃避或追求。(答案不唯一)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抻面条

许行

他特别喜欢吃面条,一天三顿也不厌 ,不过这可不是粮店里卖的那种面条……

  小时在家里母亲给他擀面条,一碟鸡蛋酱,一盘芽葱,或者黄瓜,水萝卜等小菜,他吃得真香!以后结了婚成了家,妻子摸到了他的脾气,比母亲还下力给他做面条吃。她能擀、能抻,抻出来的面条要粗有粗,要细有细,比从模子里轧出来的挂面还匀溜,吃起来硬实、筋叨、口感好,就是到了肚子里也觉得舒服。

  不幸,妻子比他先走了。他也六十大多了,但身板硬实,牙口好,还是爱吃抻面条。现在续了个后老伴,这个五十刚过的小老太太,就只给他买挂面吃,吃起来真败口!

  星期天女儿回来了,一看爸爸瞅着挂面条眼晕、不下筷……她把爸爸的饭碗端过去说:“你等一会吃。”便扎起围裙下了厨房。和面、揉面、饧面、抻面……大约半个多钟头后,一碗面条端到了爸爸的面前。他一惊,女儿什么时候也学了母亲的手艺?这回他吃着嘴里香,肚里苦,他想起前妻,眼泪含在眼眶里……

  这一切后老伴都看在眼里,心中很不是滋味。第二天,她吃罢早饭,便提了一盒点心,到饭馆去向抻面师傅学习。学和面,学揉面,学饧面,学抻面。

  抻面这道关最难过。她人老了,手脚笨了,力气也小了,怎么也弄不到抻面师傅那么灵巧,不是粘连,就是断条,二斤面未抻完便一身汗了。她不得不出个高价,匀了一斤抻面条回去。

  老头子离休后搞史志,天天到班上去。午间回来,一碗抻面摆在面前。

  “啊,小凤(他女儿)来了?”

  “没。我给你抻的。”

  “你也会抻……?”

  “你别隔着门缝看人。”

  老头子吃得很香,这面条跟过去妻子抻的差不多。

  “想不到你还有这两下子,这跟她过去抻的一样……”老头子一高兴,有点说走了嘴。

  老太太听了当然有点不是味,这老家伙总想着他的前妻……不过,这毕竟是赞美她,把她说成跟他前妻一样,有啥不好?于是,也很高兴。

  第二天老太太练抻面就更来劲了,她先到饭馆去学一通,又在家里自己和面苦练。可翻来覆去还是抻不好,这大概得费点功夫,不到十天半个月出不了徒……眼看就该做午饭了,没办法还得跑到饭馆去匀人家抻好的面条。好话说了一筐,勉强按成碗的面条价格匀了一斤回来。呵?一上楼房门开着,老头子回来了。

  这回露馅啦!

  “唉,没想到吃一口饭,给你添了这么多麻烦……”老头子明白了后有些过意不去。

  抻面条煮好后,老头子只吃了半碗。不知怎么的,他心里老觉得这抻面条味道有点不对了……他说:

  “以后咱们吃烙饼吧!”

  这天夜里老太太偷偷抹了半宿眼泪。又一个星期天,老头子女儿回来了。她又要动手给爸爸做抻面条,老太太一把揽过去说:

  “我来!”

  “老头子和女儿都睁大了眼睛,惊讶地看着老太太熟练的抻面表演。

  老头子这晚心情激动,喝了两盅洒,不免亢奋起来,上床后毛手毛脚帮老太太脱衣服,待脱下衬衫,他怔住了,天哪,老太太两条胳膊肿得像发面馒头了……他一切全明白啦。心中震动非常,紧紧地搂着老太太,眼含热泪,不胜爱怜地抚摸她的胳膊:

  “唉,这该死的抻面条呵!……”

小题1:“冰糖葫芦”模式是小小说常用的结构模式之一,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可以避免叙述混乱,达到结构清晰、策划明了而合乎情理的目的。请你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冰糖葫芦”的结构模式。(4分)

小题2:小说主人公面对续妻的情感态度,在文中有明显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他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5分)

小题3:人情美、人性美历来是小说的主题。请你就这篇小说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书籍、影视作品谈谈人情美人性美的社会价值。(6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