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

  ①还记得那是十岁时,因为要录一盘磁带,上面写着一排我不认识的字母。于是心血来潮地想听一听,放进机器,那些经常在收音机里听到却叫不出名字的旋律传送了出来,不知为什么,或许是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我吸引住了。听了几首,乐队突然发出一阵威严的齐奏,之后,出现了男中音的声音(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浑厚壮阔的声音让我拜服,仿佛置身于灿烂的群星之中,那种感觉一直不能忘怀。谁能料到,正是这盘磁带,让我直面一个伟大深远的灵魂,而那首乐曲就是被瓦格纳称作“上帝的声音”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②可以说我与贝多芬的碰撞不是那么循序渐进,不像许多人是从诸如“致爱丽丝”之类的小曲开始的。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现我接触的第一部第九交响曲就像浩瀚无边的苍穹一样,耗尽一生或许穷尽不了。

  ③那时听音乐远不像现在,跑到唱片店里随便就能挑到你需要的东西,我准备了许多空白磁带,从电台的节目里录。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我总是将收录机搬到窗口,并不停地摆弄天线,这样零零碎碎地听了不少作品,如“悲怆”、“月光”、“热情”奏鸣曲,第五“命运”,第三“英雄”,第六“田园”,第五钢协“皇帝”的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及几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只是那时心灵深度尚浅,无法尽得其妙,不过多少领略了一个斗士的傲然风骨。

  ④到了有能力买磁带的时候,我买的第一盘磁带就是卡拉扬指挥的第九,后来又有第五、第六。于是多少个______________的清晨,多少个_____________的黄昏,多少个_____________的秋日,多少个________________ 的冬夜,几盘磁带听了不下几百遍,几乎背得出,这时已十五六岁了。贝多芬的作品就是这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年龄去听会有不同的感悟。第五“命运”,几乎人人都能说那四部乐章代表着命运在敲门,但我听出了第二乐章那奋争后的欣慰喜悦,平静中的温柔,第三乐章隐藏在最坚强灵魂里的空洞、虚无,直到不安定气氛的加重。最后冲破长空,伟大的精神羽化成漫天云彩。创作第六“田园”的时候,贝多芬已经失去听觉,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是在心里重塑一个自我,重求一种宁静。”我在学业上不顺利的日子里,每天功课里必有“田园”,每当末乐章那充满感恩、抚慰之情的主题响起时,我已是满眼泪光。

  ⑤进了大学后,结识了不少音乐系的朋友。其中有志同道合的爱乐同好,于是经常在琴房里“演出”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只是乐队部分用我糟糕的嗓音代替。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只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技艺,一种凸现自我的方式,对艺术并没有全面深入的剖析,没有发自肺腑的感受,我真心希望他们静静地听听贝多芬,再去演奏贝多芬。贝多芬说:“音乐,当发自内心,抵达心灵。”他的音乐,正是这样,源于人类最本质的地方,让人心动,令人诚服。

1、填空(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字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落叶飞舞

B、残阳如血

C、春雨飘洒

D、绵绵无尽

2、“品贝多芬”是本文叙事的时间线索,请摘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写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贝多芬音乐时使“我”满眼泪光的是哪首曲子?这曲子为何会使“我”听得满眼泪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段中说“只是那时心灵深度尚浅,无法尽得其妙,不过多少领略了一个斗士的傲然风骨。”那么,“再品贝多芬”时,“我”又是如何领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文中画线的“我真心希望他们静静地听听贝多芬”一句是指听贝多芬的音乐需要环境的绝对安静。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依次是:C、B、A、D 

2、(1)还记得那是十岁时;

(2)到了有能力买磁带的时候;

(3)进了大学后。

3、曲子:田园。原因:“我”在学业上不顺利,听到了末乐章那充满感恩、抚慰之情的主题。

4、在《命运》中听出了那种奋争后的欣慰喜悦,平静和温柔;听出了隐藏在最坚强灵魂里的空洞、虚无、不安定;《田园》末乐章那充满感恩、抚慰之情的主题曲,常使我满眼泪光。

5、这并不是指环境的安静,而是指听贝多芬的音乐应该用心灵去感受、去品味。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理解的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中介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人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理解者,而人的理解渗透到理论与实践的整个过程,成为其中至为关键的中介性要素。而具体化,则是理解发挥其中介作用的关键所在。

首先,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作为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代表之一,德国诠释学家伽达默尔曾把语言看成是对普遍东西的真实具体化。人们通常只注意语言的工具性,视之为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然而,伽达默尔却侧重于对语言进行生存论的分析,强调语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要素,语言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存论意蕴。作为我们的语言,它渗透着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经验。语言在我们的使用中,不仅把普遍化的共性的语言具体化为文本中的私人化的个性的语言,而且也与使用者的个人的生存经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获得了一种具体化的呈现。

其次,理解的具体化还表现为情境的具体化。按照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解不是要求理解者放弃自身的立场,恰恰相反,它要求理解者坚守自己的立场。文本固然代表了作者的立场,是作者意图的具体化表达,但它一旦获得自己独立的文本化存在形式,就逸离了作者的原始情境,失去了自己本初的具体性,而成为一种有待确定的状态。在一切理解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文本的叙述与我们对于有争议的现实的理解之间的意义问题。因此,文本的理解不是要去复制作者的原初意图,而是要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和理解者自身的特殊性之间进行中介,从而创造出文本的新的意义。理解者必须从自身的具体情境出发展开对文本的理解,以便使文本的普遍意义在理解者的诠释学情境中具体化,形成文本的具体的新生意义。情境的具体化是达成根本理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三,理解的具体化还必须落实到问题的具体化层面。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它始终渗透着理解者的能动作用。当理解者把自己的诠释学情境导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时,他必须对这一情境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在特定的问题域中与文本展开诠释学对话。诠释学对话发生在文本与理解者之间,是在文本所代表的作者情境与理解者自身的情境中展开的。要使这场对话成为真正的对话而不是文本的独白,理解者自身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的具体化使理解情境的具体化得以实现,也为文本的意义创生开辟了道路。理解者在对话中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漫无边际的,而应该是包含某种界限的问题域中的问题。没有界限的问题乃是空的问题。要使问题成为有意义的真正的问题,理解者不仅要对文本的情境做出深入了解,而且还必须对自身的诠释学情境做出深刻的反思,惟其如此,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才能围绕着真正的问题而有效地展开。

所以,理解的具体化是沟通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要中介。要克服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实现理解的具体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理论要掌握群众,不能依靠外在强制灌入,而要通过群众的自主理解来实现,理论是要通过群众的理解来发挥作用的。理解的具体化乃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之合理转化的重要保障。

(选自2010年2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理解的具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的具体化”是沟通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必要中介,是克服理论与实践的断裂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B.“理解的具体化”表现为语言的具体化,即把普遍化的共性语言具体化为文本中私人化的个性语言。

C.“理解的具体化”还表现为情境的具体化,而情境的具体化是达成根本理解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D.“理解的具体化”必须落实到问题的具体化层面,而做到这一点可以使理解情境的具体化得以实现。小题2:下列表述,与伽达默尔的观点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语言是对普遍东西的真实具体化,是在使用者之外客观存在的工具。

B.我们的语言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存论意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要素。

C.文本固然是作者意图的具体化表达,却失去了自己本初的具体性。

D.理解者必须坚守自己的立场,从自身的具体情境出发展开对文本的理解。小题3: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的理解是在文本所代表的普遍性和理解者自身的特殊性之间进行中介,从而创造出文本新的意义。

B.诠释学对话是在理解者自身的情境与文本所代表的作者情境中展开的,不应是文本的独白。

C.理解者对文本的情境做出了深入的了解,一般就能提出包含某种界限的问题域中的问题。

D.理论要通过群众的理解来发挥作用,这种理解不是外在的强制灌入,而是群众的自主理解。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