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我的父亲才四十来岁,可他说自己快老了。

  ②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门半掩着,屋里有些暗,父亲独自一人靠在火坑旁的椅上,睡着了。火坑里一点点火星儿了没有,我从灶门前拿来一把柴,点燃放在火坑里,干柴越燃越旺,暗暗的小屋顿时亮了。

  ③火光映红了父亲的脸。这就是我的父亲?!黄得发黑的脸,就像一块没了水分的树皮;高高的颧骨,下巴显得有些尖,两眼陷进了眼眶。一身皱皱巴巴的衣服沾满了黑泥巴、灰土,光着脚拖着一双没有鞋带的破球鞋。他还没有醒,睡着了的脸上没有笑容,大概是累了吧。

  ④望着眼前的父亲,我心里酸得发疼,不禁又想起那难以让我忘怀的情景来……

  ⑤记得那是快开学的时候,家里本来就十分困难,父亲还是硬要我去上学。我知道,父亲是个文盲,他怕我将来跟他一样。为了挣到足够的钱让我报名,父亲和几个大人去离河边不远的小坡上抬石头卖给船主。他们洪亮的号子震动着我的心,我知道那号子虽说洪亮,却也有苦涩。那天,在树阴下,我看着他们干活。突然,父亲晃了几下,脚下一滑,重重地坐在斜坡上,哗的一声,父亲还没来得及站起来,就坐着从斜坡上滑了下去,身后的小石头子纷纷向下蹦,一片烟尘。滑了约七八米,终于在一块大石头前停下,身后蹦来的石头撞在父亲的背上、膀子上。人们见了,一个个张开大嘴哈哈大笑起来,父亲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也嘿嘿地笑起来,笑得像哭,笑得我心里一阵接一阵地疼……

  ⑥几天后,我从父亲手里拿走了所有的钱,只报了名,还欠着钱……

  ⑦火很旺,大概把父亲的腿烤疼了,他微微颤了几下,慢慢地睁开了两只浑浊的眼睛,长长地打了个哈欠,他摸了摸口袋,从里面摸出一个瘪了的烟盒子,扔在火里,摸摸另几个口袋,什么也没有,便无精打采地坐在那里,皱着眉,像在思索着什么。

  ⑧“爸,学校又催钱了。”

  ⑨“没钱!”声音又重又涩。

  ⑩屋外传来了几声喊声,叫父亲去上工,父亲又要到那危险的斜坡上开山卖石。父亲肩上扛着钢钎,手里拿着让人见了就怕的炸药、雷管,走了出去,屁股上的补丁十分显眼,拖着一双破鞋,“拖哒、拖哒……”渐渐远了。

  父亲似乎真的老了。

  真的老了吗?我的父亲!

1.“这就是我的父亲?!”这句话中为什么用两个标点呢?体会其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的内容属于什么记叙方式?试概括本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朱自清的《背影》类似,本文也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描写,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似乎真的老了”,这里运用了“似乎”“真的”一对矛盾词语,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处“真的老了吗?我的父亲”,为什么对父亲的“老”又再次产生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处先用“?”,代表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父亲,所以在此处用问号,表示自己心中的疑问;用“!”,代表他内心的吃惊,父亲的衰老,使他由衷地发出内心的感叹。

2.插叙;回忆开学时父亲为了挣钱让我上学,到山上去做开山卖石的危险工作。

3.文章中第⑩段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描写:“父亲肩上扛着钢钎,手里拿着让人见了就怕的炸药、雷管,走了出去,屁股上的补丁十分显眼,拖着一双破鞋,‘拖哒、拖哒……’渐渐远了”,这几句描写,表现了父亲工作的辛苦与危险,衣着的破旧说明生活的艰辛,走路的声音说明父亲的劳累。通过这些描写不仅可以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上学,付出艰辛的劳动,其中蕴含着深深的爱子之情,同时也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深爱,这一切对生活贫苦的父子俩来说又显得是那么的无奈。

4.“似乎”表示好像,并不十分确定,其实在作者的心中是多么不希望父亲变老呀;“真的”又十分肯定地认为父亲老了。从文中可以看出,“我”看到父亲的容貌、背影,认为他已经老了,也是文章开头父亲自己认为老了的话的认可。

5.文章开头就交代了“父亲才四十来岁,可他说自己快老了”,“才”说明父亲年龄并不老,结尾又对自己提问“真的老了吗”,也是对读者提问。几次提到父亲的“老”,说明作者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这里有对父亲艰辛生活的理解,有对父亲为自己辛苦劳累的理解,也有对父亲深深的爱。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并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就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见高低,有输赢。而世界上没有常胜 * * ,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会被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未必会好,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美餐。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是会想问题的,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的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游泳馆里,败在菲尔普斯手下,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他是游泳天才。所以不管你被落下多大差距,谁都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畏畏缩缩,因为害怕而退赛,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也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各行各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1
1.请在下列段落序号间用“∥”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说说它在文段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照下面的提示,请补写出第④段的论证提纲。
   (______)→(举野牛的例子论证“怕”会输得丢人的道理)→(______)
5.根据你对第⑤段中“体育竞赛如此,各行各业都应该如此”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