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高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农业问题,并发现了一些规律。    

探究一  古代中国    

“僇力(lu齐心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反映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简述实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战后苏俄(联)

表1    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表2    粮食税征收额的变化

(2)概括表l中数据所反映的变化,依据表2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和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  危机中的美国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摘编自2008年8月《大生》

(3)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四  80年代的中国与苏联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4)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对苏联的趋势加以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研究,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重农抑商。生产力水平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富国强兵。

(2)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 * * 。

(3)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目的:调整农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恢复和发展农业,缓解经济危机。

(4)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片面发展重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大胆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