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甲因为犯罪而被公安机关通缉,但本人并不知道正受到通缉。一日,便衣警察李某认出甲,立即上前抓捕。甲以为遇到歹徒,奋起反抗,致使李某重伤。甲的行为;( )
A.构成妨害公务罪
B.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
参考答案:D
解析: 认定犯罪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甲的行为实际上属于意外事件。
甲因为犯罪而被公安机关通缉,但本人并不知道正受到通缉。一日,便衣警察李某认出甲,立即上前抓捕。甲以为遇到歹徒,奋起反抗,致使李某重伤。甲的行为;( )
A.构成妨害公务罪
B.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
D.不构成犯罪
参考答案:D
解析: 认定犯罪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甲的行为实际上属于意外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1)读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4分)
读材料二回答:
(2)材料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该转折点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5分)中国人为什么能够赶超世界?(4分)
(3)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是如何向外部开放它的经济的。(5分)